母爱情 游子心——同济医科大学关心扶植留学生
“比大地更深邃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辽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宽广的
是母亲的胸怀”
这是诗人用激情抒发的对母亲的崇敬,对母爱的赞美。
同济医科大学在留学海外的学子心中和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心中,就是母亲。
母亲与孩子,心血相通,气脉相连,手足相牵。这不仅是每年学校收到的近百封海外学子的来信,不仅是留学人员中有70%学成回校工作,也不仅是学校负责人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受到应接不暇的学子邀请,更有学成归国学者在兢兢业业中创造的斐然成就,更有放弃优越条件回到母校献身事业的精诚,也更有不讲任何条件倾注于学校发展的赤子之心。
同济医科大学之所以成为留学人员的心之所系、情之所托,皆源于母校献出的是暖暖的慈母深情。这集中地体现在学校领导常说的几句话:“用政策留人,让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同济医科大学长期以来就是这么做的。
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国家和学校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同济医科大学在全面贯彻执行中,特别重视让政策变成吸引力,让政策产生效益。
对优秀的人员,学校都给予特别的扶植。44岁的药理学教授向继洲,是个农家子弟。在德国学习期间,同济医大对这位才华出众的年轻人给予一系列“优先照顾”:将孩子转入武汉读书,家属户口“农转非”,爱人安排到学校工作;1988年到1992年向继洲两次破格晋升,由讲师成为教授。如今,他已成长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研究类奖二等奖,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重点跟踪培养的中青年科研人员。他的“关于转换酶抑制剂对神经传导和递质释放影响”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谈起他的成长,向继洲有一句一往情深的话:“没有学校的培养,哪有我的今天?”所以,他两度公派出国,都按时归来。年仅38岁的冯作化,4年之中学校为他4次“破例”:1990年出国学习,是学校领导特批的;1992年秋,正在美国学习的冯作化来信,表达了一个愿望:“只要学校给我一间房让我安个家,那么没有任何条件能把我留在美国……”学校破例分给他一室一厅套房;他回到母校的同时,即晋升为副教授,时隔一年,学校又根据他的成绩,破格晋升为教授;同时,奖励他两室一厅套房。
同济医科大学爱才如宝,惜才如金,何止一个向继洲、一个冯作化受到了这样的特殊待遇!近两年里,学校破格晋升78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中,出国人员就有41名,占53%;学校在生活住房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000平方米用来奖励各类有突出成绩的职工,其中60%奖给了留学回国人员。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年1月18日 作者:袁立新 王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