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厚学 求是创新——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樊明武
秋高气爽,华中科技大学校园依然是明净葱绿,鸟语花香。
今年10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将迎来校庆大典。
年届花甲的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在他简朴整洁的办公室里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浅浅的镜片后面是一双明亮而睿智的眼睛。“明德厚学,求是创新”,这是华中大最近制定的新校训,樊明武的谈话依此展开,谈德育,说学养,他的眼中充满殷切。
新学期开学,华中大正在全校进行无学术污染、无信用污染、无环境污染的“三无”教育大讨论,倡导全校师生明德为先、诚实守信。
樊明武认为,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氛围,华中大此举是要在理工学校营造人文道德氛围。
樊明武告诉记者,他的老师钱三强曾说过,科学是人类前进的动力,而人文是矢量,它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樊明武说,道德、人文与科学并行不悖,大学教育方能不出废品,方能培养真正的人才。他表示,学校要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分数取人的状况。
华中科技大学是新中国自己建设起来的一所大学,在短短数十年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它迅速成长为一所海内外知名大学,被高教界赞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言及此,樊明武深有感触:华中大51年大发展的经历表明,创新是高校后来居上的唯一途径,正是学校的历届领导班子团结一心,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教育理念和实践创新,才使学校的综合实力不间断地得到了快速提升。
樊明武说,在“文革”结束之初,华中大率先在国内高校进行学科结构改革,由单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变,先后建立了理科的数学系、物理系和化学系,文科的中文系、新闻系、社会学系、外语系。
学校同时开始“广积人”,除大办教师补习班,派大批教师出国进修学习或考察外,学校还冒着极大的风险,不拘一格地引进各学科建设急需的人才。到1981年,全国各地有600多名专家学者投身到华中大的怀抱。
樊明武说,此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是相当冒风险的,然而,这一着人所未走的险棋,为学校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学校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90年代中期,针对理工科院校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举起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大旗,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人文讲座”,定期邀请中外名人学者登台演讲,受到学生的欢迎。
樊明武说,20世纪90年代后期,华中大对教育方式再次进行了创新,提出了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教学、科研、产业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办学新思路,此举对华中大最大贡献就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快速地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
华中科技大学2000年5月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组建,学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明确提出了国际化办学战略。
樊明武解释,所谓国际化办学就是要按照国际通行的规范,借鉴现代大学教育制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学校自身的目标,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使学校能够拥有国际承认的教育水平、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等。
樊明武认为,学校应该像一艘船,教师通过艰苦奋斗,使其提高性能扬帆远航,让船上的学生走得更远。
按照这一个思路,学校正不断进行思想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进行深层次变革,实施机关改革和教育职员制试点,全校原有管理干部1572人,改革后精简了41%。学校还构筑人才培养新模式,相继推出全英语教学、学分制等一系列学科改革,参照国际一流大学通行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性人才成长的环境。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中体现国际化,实施“新世纪学科建设工程”,突出特色、重点突破、综合集成的学科建设方针,提高整体攻关和突破能力。搭建国际学术舞台,在特色学科设置150个特聘教授岗位,聘大师扛学科建设大旗。去年,学校与美国通用合作建立华中首家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应用与研发中心,今年5月,学校牵头筹建“光电国家实验室”。
樊明武最后充满信心地给记者描绘了华中大的发展目标:5年内基本建成国际化研究型大学,15年内建成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成一流的工科、医科和有特色的文科。
(上海《文汇报》2003年9月14日 作者:钱忠军 周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