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规模 调整结构 提高质量华中理工大学走内涵发展道路

稳定规模 调整结构 提高质量华中理工大学走内涵发展道路

沿着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走过了近10个年头的华中理工大学,认真总结经验,决定重点抓好学科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力争在下世纪初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一流社会主义大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华中理工大学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到“六五”末期,学校已从工科院校发展为兼有理、工、文、管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校辖院、系比1979年增加了一倍多,在校生人数从1979年的不足3000人增加到13630多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

这种高速度的外延发展,既给学校带来了巨大变化,也暴露了一些新的矛盾。校党委感到,在教育投入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难以同时并进的情况下,如果继续保持外延发展为主的高速度,势必使内涵发展更加滞后,造成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滑坡的危险。

于是,“七五”期间,校党委确定了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改革思路,把学校引上了稳步、协调、持续发展的轨道。进入“八五”以后,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坚持方向,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改善条件,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深化了内涵发展为主的思路。

围绕学科建设调整专业结构和院系结构,是华中理工大学走以内涵发展为主道路的一项有力举措。他们对相同学科的相近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把53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归并为35个宽口径的教学计划,实行打通培养。为适应学科综合化的趋势,学校还对院系结构进行了调整,先后建立了文学院、理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建工学院、机械学院等10个学院,集中力量组建先进制造技术、激光、能源、材料与热加工、信息、生命科学等6个学科群和20个重点学科,促进了学科的交叉渗透,为学校的更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深化教学改革方面,近10年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教改基金、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一类课程,实行主辅修制,举办提高班、少年班,实行特优生导师制,实行学位直攻制;通过语文水平考试才能获得学位,全面实行学分制等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此外,学校还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遵照“精选、重用、严育、厚待”的方针,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促进了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教师的成长。

华中理工大学决心继续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再创佳绩。

img《光明日报》1995年11月17日 作者:周文斌 陈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