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创新育人为本 学研产三足鼎立·

·重创新育人为本 学研产三足鼎立·

华中科技大学的“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大都是该校传统优势学科。在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学科要取得进一步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创新,特别是学科方向的创新,形成新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华中科技大学“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的实践表明,学科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几乎都集中在学科的新兴发展方向上。

材料热加工技术学科在“211工程”建设中,一方面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模具、压力加工等优势方向,一方面着重在快速成形、精密成形技术、激光加工等新兴学科方向加大建设力度。他们开发的快速成形制造系统产品达国际先进水平;开发的金属与合金纳米粉体材料制备技术与成套设备,获国家发明专利,是国内唯一能够进行规模化生产的技术,对推动我国纳米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电能源与洁净技术学科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提出了“数字流域”等概念,在三峡工程、清江水电工程中广泛应用,推动学科形成了新的特色和优势。

数据存储技术与系统结构学科作为我国保留的唯一信息存储技术学科,跨领域有所作为,针对网络技术和海量数据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网络存储新概念,开辟了网络存储新的学科方向。他们同时提出的超高密度近场光记录存储新技术,使我国数据存储技术学科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生物医学工程是该校针对生物技术迅猛发展而重点建设的一个学科。学科通过引进“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在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方向实现突破,带动了我国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方向的形成,并在2年内就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依靠创新,华中大“211工程”学科建设不仅紧紧跟上了当今学科前沿发展的步伐,巩固了原有的特色和优势,还确立了新的特色和优势。

“育人为本,学研产三足鼎立协调发展”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办学思路。“九五”期间,该校把这一办学思路成功运用到“211工程”的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直接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产业化使数控技术迅速在工厂得到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介绍,该学科组建的开目、天喻、华中数控公司的年产值已超过1亿元,并能在较宽口径的学科领域内进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在该学科,“九五”期间形成了以3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为带头人,数十名博士为骨干的学术队伍,为国家培养了2000多名各类在校生,为企业培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3000多人次,其中出现了一批优秀人才。5年间,该学科共签署科研合同393项,到校经费7940万元,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6项。

材料热加工技术学科在“九五”期间诞生了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术梯队中博士学位人员已占34%,研究生年招生规模已从“九五”前的30人左右扩大到近200人。前后承担了100多项各级科研项目,获国际级奖3项,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23项。在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同时,8MN锻造液压机组、快速成形系统系列产品、汽车车身与覆盖件模具CAD/CAPP/CAM集成系统、金属与合金纳米粉体材料制备技术与产业化、汽车传动轴等类关键零件精密成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标志性成果多数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在汽车、家电、机械、材料等行业获得推广应用,有的已在国内批量生产,产生的经济效益累计达5.8亿元人民币。

水电能源与洁净技术学科通过“学研产协调发展”,产生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引进院士4名,教师的博士化率从“八五”末期的16%增至“九五”末期的28%,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和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老中青结合的学术队伍,培养了大批的博士生、硕士生,承担了367项科研任务,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34项。“三峡梯级水电联合调度(AGC)系统”“三峡河道航运安全与航运GIS技术研究”“水电站水库防洪决策支持系统”“水电控制和机电设备状态演变仿真”等科研成果已为国家创造了7.3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多谱段信息处理及其应用学科、数据存储技术与系统结构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等在育人、研究、产业化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就。

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华中科技大学将发展的远景目标定位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个远景目标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一阶段是到2020年左右,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第二阶段是到2050年左右,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并明确提出了“国际化”的办学方针。

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华中科技大学在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211工程”建设中,敢于创新,在建设方式、发展道路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成功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推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育人为本,学研产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模式,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华中科技大学正向“国际化”的道路迈开大步前进。

img《光明日报》2001年7月12日 作者:陈思中 周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