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积人”:让大学拥有更多大师·
“得人才者得天下”,高等教育的竞争亦是如此。
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的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就作出了一个被人认为是“火中取栗”的举措:“广积人”。当时负责校内工作的朱九思顶住压力,吸纳了大量人才。从1972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华中工学院共调进了625名教师。他们来自20多个省市的500多家单位,很快成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这一战略举措既弥补了“文革”期间青年教师的“断层”,又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近亲繁殖”现象。
为了培养骨干教师,1979年后,华中工学院选派了450名留学人员和访问学者出国,像今天的杨叔子、熊有伦、周济等院士及陈应天、李再光、郑楚光、黄文奇、李佐宜等知名学术带头人,回国归校后都在教学科研上引进了许多新的学科方向。为了创办文科,学校引进了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得意弟子涂又光。
20世纪80年代,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一所理、工、文、管结合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地位已经确立了。求贤若渴爱才如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也深入人心、代代相传了。
1996年起,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党委书记朱玉泉和校长周济等对全校140多个40岁以下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进行调研,不无忧虑地发现,学校的整体实力很强,但顶尖的大师级学者不多。
“必须彻底改变缺少大师、缺少帅才的局面。”学校很快出台了《师资工作20条》,有针对性地加大院士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于是,一些知名教授、学术带头人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里快速发展,一些重点学科的带头人发起了“向院士冲刺”的强大攻势。从1995年到1999年,熊有伦、张勇传、崔崑、周济等知名教授先后当选院士。
为了更快地聚集大师,校领导想出了引进院士的高招。1998年,朱玉泉、周济、刘献君等校领导们“四下合肥”请潘垣,给传统电力学科指明了3个新兴学科方向。2001年,学校引进了前原子能研究院院长樊明武院士担任校长。2002年,水文工程地质专家刘广润院士也加盟进来,使学校院士达到了8人。近几年,学校还采用双聘方式广纳院士,沈绪榜、沈韫芬、吴中如、方秦汉、叶朝辉、侯云德等院士也陆续受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