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一帜的工业化理论·

·独树一帜的工业化理论·

张培刚对工业化概念的定义独具特色。他在《农业与工业化》中对工业化概念进行了全新阐述:“工业化可以定义为一系列基要(战略性)的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后来在《农业与工业化》修订版中他对工业化定义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工业化’就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张培刚认为,这种变化可能最先发生于某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函数,然后再以一种支配的形态形成一种社会的生产函数而遍及整个社会。基要的生产函数的变化能引起并决定其他生产函数的变化,后者称为被诱导的生产函数。张培刚关于工业化的定义比传统定义内涵更丰富。传统上把工业化定义为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比较这两者就会发现:

首先,前者着重于要素组合方式或技术的变化,后者则强调产业结构的变化。其实,从要素组合方式和技术变化的角度来定义突出了工业化过程本身,而从产业结构变化的角度来定义只是描述了工业化过程所产生的结果。

其次,传统定义过于狭窄,只包括制造业至多还包括整个工业部门,而张培刚的定义更全面。它不仅包含制造业工业化,还包括农业经营的工业化。把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也包括在工业化过程中是张培刚关于工业化定义的一个新奇之点,意义重大。它可以防止和克服那些惯常把“工业化”理解为只是单纯发展制造业,而不顾及甚至牺牲农业的观点和做法。许多发展中国家以牺牲农业来推进工业化,结果却以工业化失败和农业停滞告终。经过这些教训之后,发展经济学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开始意识到工业和农业平衡发展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了张培刚的工业化定义的科学性。

再次,张培刚对工业化的理解不只是生产和技术方面,而且包括制度变革。他指出:“这些基要的创新和基要的生产函数的变化,更进一步加强了伴随现代工厂制度、市场结构及银行制度之兴起而来的‘组织上的’变化。这一切变化都曾经对农业及制造业的生产结构发生巨大的作用,因此曾经构成而且将继续构成工业化过程的主要特征。”他把技术变化所带来的制度变化看作是工业化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张培刚工业化理论的又一个新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