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挑重担:在冉冉朝阳中建功立业·
在如今繁华喧闹的汉口航空路,“藏”着一个别致幽静的都市花园式校园,她就是同济医学院。长期在武汉生活的年长者大都清晰地记得:这里曾是半殖民地时期英国人经营的一个跑马场,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已只有一个破败的看台,落寞地伫立在杂草丛中。
再建家园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1950年,为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与初建的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当时,武汉的条件比上海要差很多。600亩土地和600万斤大米,是湖北省政府给同济师生迁校的全部支持。
祖国和人民需要,就要服从!在迁回上海后的第4个年头,同济师生再次踏上了征程。于是,跑马场及其周边,课前课后,总可以看见年逾古稀的老教授、青年师生,甚至是毛头小孩一道并肩除草、种树,平地、盖房,“躬耕”校园的场景。边迁校边建设,仅一年多的时间,同济师生就在荒凉的跑马场上建起了一座生机勃勃的大学。
1955年3月,实力雄厚的附属同济医院从上海整体迁至武汉;同年6月,在华中地区声名赫赫的汉口协和医院也划归为附属医院;武汉中南卫生专科学校、原山东医学院和浙江医学院卫生系的部分教师也相继并入。中南同济医学院迁校建校任务胜利完成。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
迁校建校的完成,使学院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医疗服务等都有较大的增强。1956年,国家首次给高校教师评级,将教授分为一至六个等级。高校林立的武汉地区评了13个一级教授,同济医学院就占了7个,实力之强,令湖北乃至全国众多兄弟院校羡慕不已。金问淇、李宝实、李赋京、梁之彦、姚永政、杨述祖、于光元……在当时的医学界,都是所在领域的学术权威。
学院不断完善教学保障环节、讲究教学方法、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学监督,参与卫生部统编教材的编写,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1949年至1977年,为国家输送了万余名研究生和本专科毕业生。
勇挑重担
迁校建校的繁忙,丝毫不减同济师生报效国家、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热情。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从1951年1月至1952年2月,同济医学院派出了4批志愿医疗队,同全国人民一道胜利地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历史任务。
血吸虫病在我国历史久远,危害甚烈。20世纪50年代,广大师生和医务人员深入到农村疫区调查研究,查螺、灭螺,防病治病。1953年,邵丙杨教授首首创“酒石酸锑钾三日疗法”,在全国推广应用,为500万血吸虫病人解除了病痛,成为当年血防重大科技成果。70年代,裘法祖教授运用手术治疗血吸虫病人,成为我国外科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的第一人。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极其重视。1965年,医学院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在短短1年多的时间里就派出了160个医疗队,医务人员2000多人次,奔赴5省31个县开展巡回医疗活动,并帮助培训农村卫生员和接生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宣传等;还率先开展了减轻病人痛苦、减轻病人负担、保证医疗质量的“两减一保”活动,被湖北省委、省政府作为典型在全省推广。
对粗制棉籽油中毒的研究,则更像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传奇故事。20世纪60年代,在江汉平原等产棉区,众多棉农被一种俗称为“烧热病”的怪病纠缠着。皮肤烧烫起来,很多患者痛苦地跳入泥塘打滚,裹上厚泥降温。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更为严重的是,得上这种怪病,成年男子几乎都会身患不可逆的不育症;在一些村组,甚至没有了孩童的摇床。怪病惊动了湖北省,直至国务院。以同济医学院为主体的医疗队,奔赴产棉区,把实验室也搬到了农村。经反复研究和排查、成分分析和毒性试验,他们认定罪魁祸首就是村民经常食用的粗制棉籽油中的棉酚。专家们建议村民改变食用习惯,并广泛进行科普宣传,慢慢地,这种病在当地绝迹了。
1965年9月,我国器官移植外科的主要奠基人裘法祖教授,与夏穗生、吴在德等教授一起,率先在中国开展器官移植研究。1977年,他们成功施行了亚洲首例犬原位肝移植手术,摸索出一套可供临床应用的完整术式,为临床肝、肾移植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1977年,上海第二医学院来汉取经后,成功进行了中国第一套同种异体肝移植手术。当年10月,同济医院成功进行了中国第二例同种异体肝移植手术。自此,同济的器官移植研究一发不可收,成为全国的王牌。
20世纪70年代初期,周有尚教授和他的课题组走遍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收集来如小山一样的调查资料。他们用算盘,用手摇计算机,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中国人口主要死亡原因分析研究”两项开创性成果,为制定我国恶性肿瘤防治工作政策与规划、制定我国卫生工作政策与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医学院派出了一支130多人的医疗队奔赴灾区夜以继日地战斗了一个多月,救治了1.5万余名伤员。
服从大局、勇挑重担,始终站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第一线,始终站在医学的前沿,同济师生为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3月,新中国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第一次对科研成果进行表彰,同济的21项科技成果榜上有名,名列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