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地处武汉市喻家山麓的华中理工大学(简称“华工”)是全国有名的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31个博士点、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专业实验室。在国内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连续三年在全国名列前茅,平均每年有200多项科研成果。这里的教学和科研有明显的特点:主攻方向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注重培养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才,注重解决经济建设中急需的重点科技难题和关键技术。这使产学研合作有了技术和人才优势。
多年来,华工利用在激光、机械、能源、信息等技术领域的优势,集中科技力量,与一批大中型企业协同作战,并取得了多项令人瞩目的成果。华工与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武汉钢铁公司、玉柴机器有限公司、深圳华为公司、广东美的集团、科立公司、科龙公司、葛洲坝集团公司等密切合作,对国家、地方、行业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出现了与企业共建技术中心、共建研究所,企业在学校设立科学教育基金等新的合作模式,为学校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活力。华工在地域经济中的作用也在加强,他们把工作重点放在临近的“两湖两广江河海港”(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河南、海南、香港),与这些地区的企业和经济部门有着长期广泛的合作。
但是就大环境来说,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已成为令广大科技工作者焦虑的“痼疾”,华工以往也很难走出这一窘境。他们每年200多项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也不高。一些专家谈起来就很痛心:大量的成果开完鉴定会就完了,“鉴定会成了追悼会”,好好的成果没派上用场。华工深深感觉到,学校的科学研究如果不主动向下游延伸,而坐等企业自身的科技进步,仍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经济发展呼唤科技成果涌现,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更对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提出了迫切要求。华工不乏用一项技术救活了一个企业的例子,但他们也不得不面对大多数中国企业至今依然对开发新技术、接受新技术缺乏动力的事实。“沉舟侧畔千帆过”,在一部分新技术被束之高阁、沉沉入睡的同时,高新技术又在快速发展和更新,这些未得到开发的技术在很短时间里又会被淘汰,成为一堆废纸。
在探索产业化的过程中,最开始进行的技术转让的不足很快显示出来,学校已经研究出的成果往往离市场很远。在技术转让后,企业依然缺乏对新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的资金和实力,新技术的作用发挥不出来,好看不好用。周济校长说:实验室、产品、市场之间的关系好比是10∶100∶1000,在实验室成功后,尚须100分的努力使之变成产品,1000分的努力才能推上市场。而恰恰是这个10至100的过程异常艰难,也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买卖双方都有许多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