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上课学习,一边真刀真枪搞科研·

·一边上课学习,一边真刀真枪搞科研·

Dian团队创建人、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教授刘玉回忆起团队创建时的情景非常感慨。2001年年底,刘玉面向全校招聘学生开展科研课题研究,3名应聘的本科生圆满完成了她布置的课题任务,并编写出2万多行的软件代码。这使她感到,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不可小视,他们缺的只是机会和环境。

2002年3月,刘玉在网上组建科研论坛“Dian”,以期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技术讨论。随后,这个团队由网络走向现实,在一个个实际科研项目中,学生的创新潜能被激发出来。团队的第一个项目“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密方法研究”,总经费仅3.5万元,却培养了三代队员,申报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了一篇权威期刊论文。

Dian团队的项目主要来自社会上的公司企业,这些项目大多是小资金,短期限,很适合本科生做。还有些项目是以社会需求和学科前沿为背景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的创新基金项目,团队以此开展项目制的研究性学习。

加入Dian团队之前,电信系学生雷诚参加过学生创新基地的活动,自认为基础不错,但是进入团队后,一接触到真实的项目,他马上感觉到巨大的压力。用雷诚的话说,做砸了不是被老师批评两句就完了的,客户上门委托,有明确要求,要在市场中经过产品化检验过程后项目才能最终结题,项目研究是“真刀真枪”的。他一边上课,一边学习技术、调试电路板,还要和公司沟通,忙得不亦乐乎。“没有单纯的理论灌输,一切的一切都从实际应用出发,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我真正学到了一些东西。”雷诚坦言。

在Dian团队申请的11个“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前沿性的占到50%。“如果没有真实项目的牵引,很难提出这么多研究课题,就算提出来了也未必能完成好。”刘玉说。

随着项目的推进,Dian团队一点点地成长起来。团队的校外项目经费从创建之初的0.9万元增长到了2006年的108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50万元。

项目研究需要很强的因材施教能力与精力投入,一位导师的知识、精力毕竟不够,因此,Dian团队采用开放式的导师制。学生们通过E-mail、QQ或MSN、论坛、电话等手段向全世界同行请教,他们自豪地说,他们的技术导师遍布全世界,他们“请教全世界”。随着团队声望和有Dian团队经历的校友不断增加,团队的导师资源更成为源头活水,呈马太效应放大。

Dian团队已成为学生求职和深造的品牌。目前团队孵化出站的优秀队员超过100名,分别就职于微软、朗讯、IBM、华为等大型企业,或者进入美、英等国家和地区名校深造。

一些大型公司企业甚至提前预订Dian团队成员毕业后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