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你在他乡还好吗?”“祝圣诞节快乐!”每年过节,许多海外学子都会收到来自同济的问候。
“同济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着,随时欢迎你回来。”1992年,就在该院医生马丁即将踏上异国土地时,时任党委书记的黄光英,握着他的手慨然许诺。
11年过去了,回忆起这句话,马丁仍百感交集:“当时,不少单位都有这样的心理:‘走,可以,但别想再回来。’而像同济这样的大医院,人才多得很,何必在乎走一两个。”
1997年8月,同济医院教授张苏明赴美探望时任西南医学中心副教授的马丁。在讲述了同济的现状后,他劝马丁:“回同济吧,你或许可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摆在眼前的荣誉、地位,让马丁举棋不定。一名中国医生,能在国外当上副教授,何其不易!但拗不过老同事的再三劝说,马丁决定试试看。
回国前,马丁与同济医院明确提出,要“脚踏两只船”,国内、国外兼着干,且来去自由。同时,他私下还定了一个“考察期”——2年内,在同济干得顺心就留下;不行,重返美国。
1997年底,马丁回到故土。很快,同济医院就将15万元的科研启动基金交给了马丁,并让他担任妇产科一把手。
非议接踵而至:让一个不懂科情、院情,更不懂国情的人来管理130个人的大科室,怎么搞得好?
面对非议,同济医院领导层的态度是,既然人才回来了,就应该放手让他干。
马丁率先打破科主任在业务上“说了算”的惯例,允许科室成员进行业务争论;鼓励成员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无论拿到与否都奖励200元;力主科室成员出国,同时也随时欢迎他们回国。
良好的学术氛围让科室成果频出。2001年,原本处在全国中流水平的同济医院妇产科一举获得“国家级重点学科”殊荣,跻身全国妇产科综合实力前3名。今年初,马丁关于“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理及分子阻遏”研究获国家“973”计划项目资助,共获3000万元科研经费。他还当选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成为中南地区卫生界当选首席科学家的第一人。
5年时间过去了,那个埋藏在马丁心里的“考察期”已被淡忘。他说,他还要在同济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