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思维”:人才评价的“新标准”·

·“宏思维”:人才评价的“新标准”·

刘里鹏,华中科技大学校园里一位著名的“90后”。作为一名工科生,他两年间发表新闻、评论和散文40余篇,出版了3部科普专著《从割圆术走向无穷小——揭秘微积分》《好的数学——微积分的故事》和《基于“HWW分析法”的傅立叶变换的解析》。以人文意识思考科学问题,使刘里鹏成了校园里人才的“样板”。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李培根认识到,传统教育模式下一些专业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在宏观问题、重大问题、整体联系上往往缺乏训练和思考。作为一校之长,李培根一直都有一个愿望,期待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养成专业思维的同时,能够具备“宏思维”。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华中科技大学就实施了“走综合化发展之路”的办学思想,率先提出了“第二课堂”概念,将人才培养延伸到科学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明确提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在全国高校率先举起文化素质教育大旗,着力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90年代后期,学校又提出了“育人为本,学研产三足鼎立、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将人才培养的阵地由教学、科研环节和“第二课堂”拓展到了企业与国民经济的主战场。至今,从华中科技大学这片沃土走出了5名院士。

“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了既具有广阔的科技视野,又有深厚的人文情怀的创造性人才。”学校的第一位院士杨叔子虽然已是77岁高龄,依然“文采飞扬”。有了这样的氛围,哪怕是最为“传统”的英语课也上出了“味道”:由灌输式学习,改为小组交流讨论、场景模拟教学,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新世纪之初,国际化宏观视野成为人才的必备素质。成立启明学院,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宏观思维的能力,在专业教育中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人类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并尽可能地应用学科和专业知识,针对社会重大问题,哪怕是很小的一个方面,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与努力。

2007年起,华中科技大学建立大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研究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向本科生开放各级实验中心、创新基地、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各类研究基地;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和医科“全程科研训练”计划,在校内建立了22个大学生创新基地、8个科技创新类学生社团、1个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营。与此同时,用投入和政策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学科竞赛及其他国内外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

img《光明日报》2010年5月23日 作者:夏静 周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