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老年长期照护服务模式

二、国内老年长期照护服务模式

我国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是指为失能、失智、衰弱等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基本医疗、心理疏导和经济援助,按照服务标准和规范进行监管的综合服务体系。根据老年人居住场所和照护服务提供主体,将其分为居家、社区和机构照护三种类型。

(一)居家照护(home care)

居家照护在过去主要由女性家庭成员提供给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但随着家庭小型化、离散化,家庭照护能力正在下降。居家照护主要依托社区,以社区服务为保障,照护延伸到家庭。居家照护的服务形式包括专业及非专业照护服务。非专业照护人员是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的主要群体,包括其家人、老年人本人及家庭聘请的保姆等照顾者。非专业的居家照护主要侧重生活方面的照顾。医疗专业人员提供的居家照护主要是疾病及健康相关问题的照护。居家照护满足失能老年人喜欢在自己熟悉的家中与亲人生活在一起的需求。不仅照护所需费用偏低,还有利于缓解老年人不良情绪,减轻机构的压力,有效合理地利用照护资源,但是会加重家庭照顾者的身心负担。如果专业照护参与不足,老年人的不适症状未及时发现,将严重影响照护质量。

(二)社区照护(community care)

社区照护介于机构照护及居家照护之间,是长期照护的主要服务形式,是我国养老照护体系的依托。开展的形式有:日间医院、日间护理站、小时工替代服务,接受过老年医学专业培训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家庭随访,给与老年人综合评估及健康教育,为老年人进行营养管理、定制配餐、送餐服务,老年人有突发情况时提供交通护送服务、社会援助等配套活动。社区照护还提供了其他服务形式:日间护理、家务服务、医疗保健、应急支援、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等。社区照护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的照护,服务人群广泛,照护方式丰富多样。一方面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彼此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之间更容易交流互动,可减轻老年人孤独感的产生;另一方面有利于减轻失能老年人照顾者的身心负担。但是我国社区照护的专业性、细致性、全面性较医院与机构还有待提高。

(三)机构照护(institutional care)

机构照护是指专业的养老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全方位服务的照护模式,是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补充。该照护形式适用于老年人在急性机构或者亚急性照护机构出院后,仍存在家庭无法完成的疾病管理或者生活照护问题的老年人,也针对社区中自理能力下降、有照护或功能康复需求的失能老年人。由老年人家庭、个人和社会提供资金,由机构中照护人员、志愿者和社工等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照护。我国照护机构按照所有制类型,可分为公办养老机构(社会福利院)、集体办养老机构(福利院或敬老院)和民办养老机构三类提供照护的机构。机构照护能够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全面、连续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机构中的老年人互相帮助,减少老年人焦虑、抑郁、孤独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同时也减轻了家庭照顾者的压力。但照护条件较好的机构收费较高,会加重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照护条件较差的机构环境和专业能力相对滞后。在机构中若家人及朋友参与不够,容易造成亲情、友情的淡化和缺失。

(四)其他相关照护模式

1.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照护 是为了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照护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设施,其服务对象是自理老年人和半失能老年人(利用辅助器具可以自主完成活动的介助老年人)。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主要为自行可达范围内的居民提供照护服务,服务对象覆盖各个年龄段的老年人,服务内容针对最普遍的日常活动需求。目前是以文体娱乐、健身、健康教育等服务功能为主的使用频繁的养老照护服务形式。

2.医院延续居家照护 通过医院、社区照护、养老机构、家庭通力合作,共同构建“医院—社区—家庭”养老照护模式,形成医养双向转诊机制,确保失能老年人能够继续享受延续的医疗护理服务,让失能老年人在社区和家庭同样能享受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护理服务,为失能老年人提供连续无缝隙的照护服务。

3.“抱团养老”照护 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新型照护模式,是一种自发、互助、自足的将居家和社区结合在一起的混合照护模式。老年人有充分的生活空间和自由,自理的老年人可以帮助照护半失能老年人,体现了居家照护与社区照护的自助和互助的结合。现有的“抱团养老照护”基本类型有合居共同开销、乡村低成本、基地养老和旅游养老等几种照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