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相互作用理论
相互作用理论,主要包含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损害理论等内容,属于互动派的理论观点。讨论的是环境、个体及其相互作用对老年社会的影响。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Eric Berne在1950年提出,他分析了对老年群体友好环境且积极欢迎年长者参与活动的社会氛围,有利于老年的生活质量且能有效延缓老年人功能衰老。这一理论给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的社会带来启示,社会老龄所带来的情绪低落和群体边缘现象是可以缓解的,通过老年人与友好的社会氛围互相作用得到变化,政府部门应尽可能调解老龄化下的积极社会环境,使得社会可以尽可能接纳老年人融入社会以及扩大其在社会活动的选择机会。
符号互动理论也称为标志理论,源自于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主要阐述的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交往互动而认识自我。换而言之,人们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来审视自己。也就是人的社会资源越多,自己价值评价越高,相反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衰退导致了其渐渐退出日常社会环境,使得其形成自我价值降低的认识,产生人老无用的消极认知。
社会损害理论,产生于标志理论的消极认知产生以后的恶性循环所形成的消极认知反馈。即在人老无用的消极认知下,容易使老年人产生刺激,使其做出过激负向行为,而为了继续社会生活,他们不得不屈服于这样的社会反应,进一步损害老年人的自我认知,长时间作用下影响其自理能力等生理功能。
根据老年社会学理论的启示,应该向老年人提供参与社会活动的更多机会,让老年人在一个积极面对老龄化的社会氛围下,保障老年人的自尊心以及独立自主的权利,尽可能避免由环境负面导向所形成的恶性认知循环,即调节老年人的社会客观生活环境以保护其自信心。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最主要环境,居家的老年人除了能与家人互动外,还需要与社会进行互动,社区成为了最佳的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环境,可以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物质及精神生活,为其创造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居家老年人得到亲友及社会的情感需求满足,有助于减少因衰老带来的孤独和失落,令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与此同时,还可以将较年轻或较健康的老年人吸纳入老年服务的队伍中来,或者给有特殊技能的老年人更大的舞台,让其可以将其特长或余热更多地传播到社会,让老年人可以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这不仅可以削弱老龄社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