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体质辨识

一、中医体质辨识

中医体质理论现已突破了基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模式的范畴,并拓展到体质的识别和改进方面。目前已经有学者将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引入社区健康管理工作模式中,进行模式的创新。

1.体质的概述 中医学理论认为,体质是指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心理状态、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固有特质。中医体质辨识则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以体质为辨识对象,根据不同体质状态和分类特性,在把握健康和疾病的整体要素的前提下,从而制定相应的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养生保健的方法,是中医“三因制宜”理论在体质辨识的具体应用,契合“上工治未病”的理念。不同的医家对体质辨识的分类有着不同的理解,但目前绝大多数专家均认可北京中药大学王琦教授的观点,将体质分为以下9类: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对不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实施行之有效的中医药干预,兼具经济性与实用性,技术简单易行,方便推广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预防方法。

2.中医体质辨识的早期防治作用 早期发现和诊治亚健康,不仅是健康管理的重要责任,也是“健康中国”大战略实现的重要保障。中医认为亚健康归属于“治未病”范畴。中医体质辨识是发现亚健康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医体质国家标准》的要求,由护士将症状登记到体质分类表中,由有经验的中医师将舌象和脉象以及体质特征填到表格中,最后经过录入中医体质辨识软件对体质分类进行评定。之后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进行辨证施治或者辨证施护,对亚健康者进行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指导,有利于防止亚健康向疾病状态的转变,甚至可逆转至健康状态。中医体质辨识和现代健康管理的有机结合,再根据中医体质的分型制定相应的中医健康改善计划,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运用大数据,进行亚健康的全程个性化管理,可以满足不同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

中医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的应用,不仅可以早期筛选发现亚健康人群,并根据体质偏颇进行饮食调理、生活方式、运动、药物治疗等延续性护理指导,防止亚健康向疾病状态转变。大数据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各健康管理中心构建对体检人群更科学的管理模式。健康管理中心可以依托大数据的管理分析方法,将成千上万体检人群的中医体质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从而筛选出亚健康人群,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等慢性病,将亚健康人群的体质类型和慢性病患病情况登记并追踪管理,并制定相应护理干预系列方案,护理人员利用微信、电话等方式随访指导,进行延续性护理,形成系统性的闭环式健康管理,有利于“健康中国”大战略的实现。

3.中医体质辨识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 中医体质辨识在慢性病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已经超越传染病,成为威胁我国中老年人群生命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中医体质辨识通过对社区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和特点进行大规模调查,然后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予以饮食调理、生活方式、运动、药物治疗等指导,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老年人慢病管理中,而且被纳入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老年人常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等慢性病,这些人群的中医体质均属于偏颇状态。中医体质辨识在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丰富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体现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