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病人心理活动不同阶段的照护方法
临终病人因疾病的折磨及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心理反应十分复杂。美国医学博士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在观察400位临终病人的基础上,将临终病人的心理活动分为5个发展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及接受期。根据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给予相应的心理关怀是临终病人照护的重点。
(一)否认期心理照护
1.临床表现 当病人间接或直接听到自己可能会面临死亡时,他第一个反应就是否认:“不可能”“他们一定是搞错了”,否认病情恶化的事实,希望出现奇迹。有的病人到临终前一刻仍乐观地谈论未来的计划及病愈后的设想。此期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大部分病人能很快度过,也有部分病人会持续否认直至死亡。
2.照护方法 对此期病人,不可将病情全部揭穿。与病人交谈时,要认真倾听,表示热心、支持和理解。家属应该经常出现在病人的身边,让他感到没有被抛弃,而时刻受到人们的关怀。同时也要预防少数病人心理失衡,以扭曲方式对抗此期的负重感。
病情告知因人而异,需要灵活掌握,以下5点可供参考:
(1)何时告知:此期病人可能已经知道自己的病情,但不愿从别人的口中加以证实,自己也对之回避。因此,医护人员应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对病人可采取相应的柔性回避态度,不必急于将实情告诉病人,以达到不破坏病人的防御心理的目的,但也不要有意欺骗病人。根据病人的接受程度,应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试着让病人抱有一丝生存的希望,或可以用“渗透”的方法慢慢地告诉病人实情,必要时让病人回避到最后。
(2)何人告知:病情告知可分为主动与被动,主动告知常是医护人员尊重病人的知情权而为之,被动告知则是因应病人询问,医师和家属不得以为之。病情告知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信任和亲善。
(3)何地告知:告知病情的地点,应选择具有隐蔽性、不被干扰、病人感觉舒适安全的环境。如四下无人的花园草地或单人病房是最理想的地点。告知者应用心布置四周环境,尽量营造温馨气氛,使得病人在与告知者沟通时能身心专注,畅所欲言,尽情表达内心想法。
(4)告知什么:病情告知并非宣判死刑,必须依照病人个性,留意病人的反应,适当告知。切忌将一堆实情简单地塞给病人,而要看病人的具体需要。告知者应仔细聆听病人的提问,针对他的问题必要的作答。
(5)如何告知:告知病情时,应态度中肯、语气温和、神情自然,坐下来与病人保持大约一手臂的距离,在其身侧约45°位置,高度比他稍低,使他眼睛可轻微向下,不至于太疲累。当病人静默时,告知者不要急着找话讲,而应等他作出反应后,再接着下一个话题。在告知过程中要根据病人的反应适时采用肢体语言。
(二)愤怒期心理照护
1.临床表现 当病人经过短暂的否认期而确定无望时,一种愤怒、妒忌、怨恨的情绪油然而起“为什么是我?这太不公平了”,于是把不满情绪发泄在接近其的医护人员及亲属身上。
2.照护方法
(1)要谅解、宽容、安抚、疏导病人。临终病人的这种“愤怒”是正常的适应性反应,是一种求生无望的表现。应让其倾诉内心的忧虑和恐惧,不要对病人采取任何个人攻击性或指责性行为。
(2)通过建立高度信任关系,使病人认同不论自己感觉如何,不论有什么挫折和愤怒,这都是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当临终病人被压抑的情绪影响时,尽量提供发泄机会,帮助病人学会倾述,表达及发泄其情感及焦虑。当痛苦和悲伤的情绪爆发时,要与他们共同承担、接受。耐心的了解和时间的推移,会让情绪反应慢慢退去,让临终病人回到真正属于他们的尊严、宁静和理智的状态。
(3)应用治疗性的沟通技巧,适时地聆听、沉默、触摸,以缓解病人的怒气。
(4)对有过激行为的病人,应采取安全措施,保护病人免受伤害。
(三)协议期心理照护
1.临床表现 协议期是临终病人经历的一个特殊时期,是从否认到接受、从愤怒到平静的过渡时期。承认死亡的来临,为了延长生命,病人会提出种种“协议性”的要求,希望能缓解症状。有些病人认为许愿或做善事能扭转死亡的命运;有些病人则对所做过的错事表示悔恨。
2.照护方法 应看到这种情绪对病人是有益的,病人能主动配合治疗,延缓死亡进程。因此,要尽可能地满足病人的需求,即使难以实现,也要做出积极努力的姿态,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减轻病痛。
(四)忧郁期心理照护
1.临床表现 此期病人已接受事实,哀伤其生命将走到终点,心情极度伤感,抑郁寡欢。此期病人很关心死后亲人的生活,同时急于交代后事。
2.照护方法
(1)对此期病人,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鼓励病人及时表达自己的哀伤与抑郁,并耐心倾听,使病人能顺利度过自己的死亡心理适应期。
(2)家属应多探望和陪伴病人,让他们按自己的需要去表达感情,而不应加以非难和阻拦。不离不弃的陪伴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相依相偎的倾听更是一种巨大的安慰。在病人情绪平复的间歇鼓励他们说出最终的愿望,并尽量满足病人的需要。
(五)接受期心理照护
1.临床表现 经历一段忧郁后,病人已经从心理及行为上完全接受了将要死亡的现实,心情得到了抒发,面临死亡已有准备,但病人极度疲劳衰弱,常处于嗜睡状态,表情淡漠,却很平静。
2.照护方法
(1)尊重病人的信仰,延长护理时间。在征得临终病人及亲属同意后,停止一切侵入性的治疗,避免任何附加的刺激及痛苦。因为让临终病人在死前尽可能保持宁静,是非常重要的。
(2)允许病人保持冷静、安静及孤立的态度,不要强求病人与其他人接触。照护者继续陪伴病人,并给予适当的支持,以维持病人安静、祥和的心境。
(3)帮助病人做好工作、家庭的安排,协助病人完成未了的心愿,使病人平静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