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骤停的抢救

三、心跳骤停的抢救

(一)心跳呼吸骤停典型表现

高龄老年人心跳呼吸骤停的病因仍以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如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脑血管意外等相关疾病。但是,高龄老年人以窒息为心跳呼吸骤停病因的比例较普通老年人高。由于高龄老年人体质虚弱,或合并有其他疾病,或常伴有呼吸道感染,老年人容易发生痰阻或气道内的异物梗阻产生窒息,致心跳呼吸骤停。临床表现为:

1.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多早于心搏骤停10~20秒内出现),面色由开始苍白迅速呈现发绀。

2.颈动脉搏动消失,触扪不到搏动(立即出现)。

3.心音消失(立即出现)。

4.血压测不出(立即出现)。

5.呼吸骤停或呼吸开始抽泣样逐渐缓慢而停止(立即或延长至60s后停止)。

6.双侧瞳孔散大(30~40秒后出现)。

7.四肢抽搐(40秒后可出现或始终不出现)。

8.大小便失禁(60秒后出现)。

以上各条以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发绀和颈动脉搏动消失为最重要,且应以此考虑为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以减少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二)心肺复苏

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要争取抢救的黄金时间。相关资料表明,心搏骤停后2分钟内及时抢救容易恢复,超过4分钟则可因脑干严重缺氧损害而死亡。如果遇到高龄老年人需要心肺复苏时,第一目击者要积极参与抢救,不要只打“120”急救电话,那样将会错失抢救良机。心肺复苏,是指抢救生命最基础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电除颤以及药物治疗等,目的是使病人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高龄老年人在院外突发心搏骤停的事件也随之增加,而心肺复苏至今仍是急诊医学中的难点,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因多器官功能衰退且并存疾病较多,故心肺复苏比较困难。

1.心肺复苏的步骤

(1)证实:首先观察周围环境,迅速用各种方法刺激病人,确定是否意识丧失,心跳、呼吸是否停止。传统判断法:一看、二听、三感觉,看:胸部或腹部有无起伏。听:口、鼻有无呼吸声音。感觉:口鼻有无气流溢出。现在多用一喊二拍快速判断法。

(2)体位:将病人安置在平硬的地面上或在背后垫上一块硬板,解开衣扣及腰带。

(3)胸外心脏按压(C):抢救者左手掌根放在病人的胸骨中下1/3处,右手掌叠放在左手背上。手指抬起不触及胸壁,肘关节伸直,借助身体重力垂直下压胸壁使胸骨下陷5~6 cm或胸部前后径的1/3(婴儿约4 cm),然后立即放松。放松时掌根不离开按压部位(按压要平稳、有规则,不能冲击猛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4)开放气道(A):初用纱布或手帕清除病人口鼻分泌物及异物。一只手置于病人前额轻压病人头部使后仰,另一手的示指和中指指尖置于病人下颌骨下方,提起下颌开放气道,使下颌和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

(5)人工呼吸(B):一般多采用口对口呼吸,一手捏住病人鼻孔两侧,另一手托起病人下颌,平静吸气后,用口对准病人的口且把病人的嘴完全包住,深而快地向病人口内吹气,时间持续1秒以上。吹气停止后放松鼻孔,让病人从鼻孔出气。这是心肺复苏的步骤。

依此反复进行,每次吹气量约500~600 mL,同时要注意观察病人的胸部,操作正确应能看到胸部有起伏,并感到有气流逸出。

(6)国际急救新标准:在实施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交替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按国际急救新标准,无论单人或双人抢救均为30∶2,即先按压30下,再口对口吹2口气,再按压30下,以此类推。

(7)观察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

1)观察心跳、呼吸:触摸颈动脉(10秒),观察呼吸情况。

2)观察意识:观察瞳孔变化、压眶反应、对光反射。

3)观察循环:观察颜面、口唇、甲床发绀变化、末梢循环改善情况,测量血压。

2.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 非专业急救者应持续CPR直至获得AED和被EMS人员接替,或病人开始有活动,不应为了检查循环或检查反应有无恢复而随意中止CPR。对于医务人员应遵循下述心肺复苏有效指标和终止抢救的标准。

(1)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1)颈动脉搏动:按压有效时,每按压一次可触摸到颈动脉一次搏动,若中止按压搏动亦消失,则应继续进行胸外按压,如果停止按压后脉搏仍然存在,说明病人心搏已恢复。

2)面色(口唇):复苏有效时,面色由发绀转为红润,若变为灰白,则说明复苏无效。

3)其他:复苏有效时,可出现自主呼吸,或瞳孔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甚至有眼球活动及四肢抽动。

(2)终止抢救的标准:现场CPR应坚持不间断地进行,不可轻易作出停止复苏的决定。如符合下列条件者,现场抢救人员方可考虑终止复苏。

1)病人呼吸和循环已有效恢复。

2)无心搏和自主呼吸,CPR在常温下持续30分钟以上,EMS人员到场确定病人已死亡。

3)有EMS人员接手承担复苏或其他人员接替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