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老年慢病管理”模式服务现状
(一)慢性病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2016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起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已搭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均设立了规范化的管理目标,各级地方政府和基层医疗机构也结合实情开展了慢性病互联网医疗服务,如北京、上海、厦门、无锡等。同年,宁光院士和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发起了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national metabolic management center,MMC),以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为理念,推行糖尿病标准化管理,病人通过“MMC管家”APP进行健康评估、预约复诊、查看检查结果和家庭数据记录等。2019年,中国高血压联盟创建了智慧化高血压诊疗中心(intelligent hypertension excellence center,iHEC),运营管理模式同MMC,但大部分信息由医护人员在工作站填写,病人使用微信上传血压、在线咨询、浏览知识和疾病信息,操作更简单、快捷。
(二)“互联网+慢性病”分级诊疗模式多样化
全国各地逐步形成了慢性病分级诊疗的多样化模式,如上海“1+1+1”模式、厦门“三师共管”模式、MMC“1+X”模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糖尿病共同照护模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糖尿病分层分级管理模式、东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糖尿病及并发症筛防管理模式等,这些模式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实现预约复诊、在线问诊、健康教育、电子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疾病风险评估、饮食运动管理、病情监测、线上支付、线上购药、远程会诊、双向转诊、检查及入院预约等多学科的慢病管理服务,大大节约了病人就医时间,提升了就诊体验。
(三)互联网医疗形式多元化
当前互联网医疗形式呈多元化趋势,PC端和移动端是互联网医疗2个重要的渠道,面向病人的PC端主要是获取健康信息、情感支持、社交沟通或购买医疗产品的网站;移动端以手机APP软件、微信小程序为主,如WellDoc、eHealth、微医、糖护士等。面向医护人员也有PC端、移动端,PC端主要用于建立健康档案、记录信息、数据分析、工作提醒等,移动端用于查看病人病情、在线答疑等。但对于老年慢性病病人,随访仍以电话、门诊、家庭访视和讲座等形式进行。对PC端的使用以国外老年人居多,他们会利用论坛、社交媒体网站获得同伴教育支持。美国学者Litchman等报道该模式可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知识,获得情感支持,有利于糖尿病的管理。国内老年人主要使用移动端。微信群、公众号、APP成为了互联网医疗的常见形式,如有学者对老年高血压病人给予基于微信群、公众号的“互联网+”医院-社区一体化慢性病管理,也有学者对老年糖尿病病人使用手机mHealth系统管理进行手机和智能监测装置管理,还有医院对老年糖尿病病人使用APP管理。目前有关老年人使用互联网医疗的相关报道较少,且与医疗健康类应用软件APP相比,老年人更容易掌握操作简单、页面简化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