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脑卒中长期照护中的应用

三、“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脑卒中长期照护中的应用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提升了远程、智能化照护的可行性,不仅改善了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还保证了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使得世界上许多国家逐渐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机器人技术来拓展脑卒中病人的管理。移动互联网和机器人技术为脑卒中病人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医疗服务,不仅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节约了人力,还提升了病人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已在我国引起了高度重视。2016年,《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要求全面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发展智慧健康医疗。这一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或将引发技术革新所致的疾病管理流程和管理模式上的创新。

(一)脑卒中风险评估应用程序

脑卒中风险评估应用程序主要是针对脑卒中风险低或中的人群。它可以评估成人5年和10年的相对或绝对脑卒中风险,使用户识别自己发生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身高、吸烟等19个选项,还允许用户与同年龄、性别、无其他危险因素的人群的风险比较。除了评估用户的脑卒中风险,脑卒中风险评估应用程序还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帮助病人识别脑卒中危险信号,并提供循证意见以控制用户的危险因素。Stroke Riskometer App是由新西兰研发的脑卒中风险评估工具,已经得到世界脑卒中协会的认可。被翻译成世界上最流行的12种语言使用,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的王文智教授与复旦大学的华富教授已经将这款应用程序翻译成普通话版。我国的“101健康管理”系统根据用户上传的数据,自动生成脑卒中风险分级,并给予相应的健康计划。对于高风险用户,社区医生或护士直接发送短信提醒。目前该系统已成功运用于国内医院,进行社区人群脑卒中的预防。

(二)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1.远程脑卒中分诊 远程分诊系统本质上是一个整合的远程医疗健康服务平台,连接着医疗机构、服务机构和终端层手机用户。脑卒中远程分诊系统对突发脑卒中病人上传的数据进行自动化评估,预测病人的脑卒中类型;同时结合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计算出病人现场的位置与所有脑卒中中心的运输时间;并根据病人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年龄、最后一次发作时间、转运时间(综合考虑距离和交通信息)和脑卒中中心功能,将急诊医护人员引导到最适合的脑卒中中心,从而实现了脑卒中病人的分流。Nogueira等的研究证实,智能手机应用软件“FASTED”脑卒中远程分诊功能有效地缩短了脑卒中病人到达医院的时间,并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溶栓抗凝治疗,将医院急诊分诊平台与急救医疗服务有效前移,有利于病人取得较好的预后。与Nam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2.远程脑卒中救治 2013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以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指导、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发展远程医疗。2014年,以宣武医院为中心成立了国家远程脑卒中中心,对区域医院行远程会诊指导、远程病房查床及手术专家指导,并直播手术供下级医院示教;充分发挥了大医院的资源和人才优势,为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提供有效的指导,为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提供了可能。

远程脑卒中救治通过远程视频和影像进行查体和病情评估,给脑卒中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高效的资源。在现场抢救和转运途中,救护人员便可开展心电图等多项检查,卫星通信技术将病人的生命体征及现场抢救的音视频上传到医疗信息云平台,医生实时接收并查询病人在该系统的健康数据、既往病历,在第一时间作出诊断,实施远程救治指导,同时在院内开辟绿色通道,做好术前准备,完成脑卒中病人救治过程的无缝衔接。Itrat对通过远程视频会议技术实现的脑卒中评估决策的正确性进行评估,发现远程评估决策与现场评估决策的一致性高达88%,且远程决策溶栓的正确率达到100%。2018美国脑卒中协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管理指南》中最新推荐意见提出,远程脑卒中可以为脑卒中病人进行静脉溶栓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可见远程脑卒中能够提供有效的神经科专业医师诊疗服务,使脑卒中病人获得最佳的治疗。

(三)信息技术在脑卒中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1.远程指导和咨询,满足护理需求 美国门诊护士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mbulatory Care Nursing,AAACN)指出,远程护理是运用远程信息技术进行护理保健、指导护理实践的护理活动,其应用形式包括远程护理指导和咨询。Siegel等采用个人健康助理(Personal Health,PHA)给出院后的脑卒中病人发送健康教育材料、提供预约复诊及健康咨询以保证病人院后的治疗依从性,降低病人的再入院率。宣武医院开发的“医家护”App在一对一咨询服务基础上,每天定时提醒脑卒中病人服药、做康复功能锻炼,并与家属绑定,同步了解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情况,满足了病人的护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金燕等通过网络视频及语音给病人家属培训居家护理知识及康复护理指导,如评估病人的居家环境、脑卒中病人的行走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后,为脑卒中病人制定个人康复计划并实时督促。远程医疗视频软件也实现了康复指导及咨询功能。

2.远程三级康复,优化资源配置 脑卒中远程三级康复主要指家庭远程康复(Home Telerehabilitation,HTR)模式,即病人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接受终端专业康复师的指导,模拟一对一的康复训练。远程康复主要应用于肢体功能康复和语言康复。

3.远程康复系统提供康复指导 肢体功能康复通过便携装置采集病人在家的各种康复治疗数据并传送给康复医师,康复师即可根据病人的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另外,康复师借助QQ、微信的视频会议及语音会话功能,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康复指导,包括问诊、肢体康复指导,意见收集等。

4.远程康复系统辅助语言功能康复 远程语言康复是指病人基于远程康复系统锻炼自身的语言功能,系统自动反馈结果,病人可以自己控制个性任务的难度,检查存在的错误,康复师定期对其语言功能进行评估,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如语音引导病人触屏操作的iAphasia App。iAphasia的电话治疗方案包括6个治疗领域:听力理解、阅读理解、重复、命名、写作和流利的口头表达。

(四)机器人技术促进脑卒中康复护理发展

1.康复机器人促进运动训练 目前神经康复疗法已转向针对特定任务的训练。有证据表明,以任务为导向、重复性强的运动训练可以增强脑卒中后偏瘫病人的肢体康复,其中康复训练持续时间是影响康复治疗进展的关键因素,机器人辅助的康复运动训练可以有效促进病人进入强化的康复训练,从而改善病人肢体功能。目前,国内外康复机器人类型主要包括上肢康复机器人、手指康复机器人、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

2.护理机器人改善脑卒中病人独立生活质量 护理机器人主要为脑卒中后病人处理日常事务。如浴立式机器人帮助下肢瘫痪或有行走功能障碍的病人洗浴,老年机器人除了帮助处理病人的吃饭、提醒吃药等日常事务,还能监测老年病人的安全行为,避免危险。南昌大学开发了一种移动监护系统,将服务机器人与床体结合,通过智能手机遥控,改变床体姿势,达到为偏瘫病人翻身、改变体位、预防压疮的护理目标,实现了脑卒中病人的远程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