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护理智能机器人的开发与应用

二、残障护理智能机器人的开发与应用

国外对残障护理智能机器人的开发较早。PerMMA(注:机器人名)为美国匹兹堡大学研制的智能机器人轮椅,患者根据个人运动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如话筒语音、操纵杆或屏幕触控等)交互界面进行操作。轮椅上的机械臂可帮助患者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穿衣、购物、烹饪等事务。舒适度方面,瑞典公司研制的C350 Corpus智能电动轮椅,该轮椅系统完全按照人体结构设计,符合人体生理尺寸,贴合人体轮廓,适合长期行动不便老年患者。日本某公司的代表产品智能搭载机器Keipu,与传统轮椅相比Keipu可有效防止跌倒,且机身小巧,方便在障碍地点穿行。日本丰田公司推出的行走辅助机器人WelwalkWW-1000构造简单、功能性很强且易于安装。国内,目前该领域研究较少,尚处于初级阶段,早期清华大学针对肢体存在功能障碍的患者推出一款移动型护理机器人,可为无照顾的老年人或高位截瘫患者送水、取药,辅助老年人简单的日常使用。在交互功能机器人较少的今天,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制了一款口令识别、语音合成、动态随机避障、机器人自动定位、实时自适应导航控制及多传感信息融合的具有交互功能的机器人轮椅,这种交互功能可通过直接的人机对话实现。华南理工大学针对缺乏自理能力的残疾人及老年人,设计的多功能智能护理床通过机器人化语音操作和控制技术及其搭载的ARM多参数监察系统,可以准确地反映老年人的实时状态。由浙江大学研发的针对残障患者的大小便清理服务的护理机器人,可通过其感应器与患者体表的接触辅助患者完成清洁护理工作。研究显示,通过对患者残障的护理可以降低患者的抑郁心理、提高患者的自尊感。因此,机器人即使不能使老年残障患者完全自理,至少能让他们摆脱自卑、失落、自以为是家庭和社会的累赘等心理,从而获得积极乐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