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在慢性病中的应用治则

一、中医护理在慢性病中的应用治则

(一)固护卫气

慢性病病人由于病程时间长,导致身体虚弱,损及气血,致使卫气不足以顾护卫表,病人容易复感外邪,引动宿疾复发,延误病情,对治疗造成负面的影响,甚则危及病人性命。所以在治疗上谨慎使用辛温解表的药,禁止使用重剂发汗,即便外邪侵袭,也只能轻清宣透,微发其汗,亦或配以益气固表之药,以顾护卫气。所以慢性病病人应当慎避风寒,医护人员应帮助病人适当户外活动,增加阳光的照射,以温煦卫气,充实肌表。

(二)调和情志

《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不进,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慢性病病人常常表现得精神抑郁,情绪低落,缺乏信心,容易引起肝气郁结而并发其他疾病。故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医务人员应当及时疏导病人,给予病人思想教育,从多方面着手,使病人正确面对自己的病情,消除负面的情绪,保持精神愉悦,心情舒畅,从而调理病人的气机,使其气血畅通,调和脏腑的功能,促使疾病早愈。

(三)调理脾胃

日常生活中通过食物的摄取给我们的身体提供必须的能量,同时食物还是人体气血的生化之源。慢性病病人病程长,容易耗损正气,使得病人抵抗疾病的能力降低,所以在治疗护理中,必须注意保护脾胃,促进脾胃化生水谷精微,充养机体。慢性病病人病情好转,胃气恢复时,应当少食多餐,尽量摄入易于消化的食物,忌食肥甘厚味、生冷、过硬、过热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之气。中医认为食药同源,五色养五脏:红养心,青养肝,黄养脾,白养肺,黑养肾。通过进食不同的食物,可以调和其相对应的五脏,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的水平。

(四)运动保健

慢性病病人身体素虚,故应通过适量的运动来增加正气。运动保健在中医学上被称为导引,即“导气令和,引体而柔”。适量的运动可使病人疏通经络、气血调和,增强一身之气,抵御病邪。常见的运动养生法有八段锦、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等。太极拳可增强血管弹性,增强呼吸功能,有利于降低血压,扩大肺活量,对提高肺的通气有良好的作用;而八段锦中“两手托天理三焦”“五劳七伤往后瞧”“两手攀足固腰肾”“攒拳怒目增气力”等对于降低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以及缓解其相应伴随症状方面具有良好效果。通过适量的运动保健,可以激发慢性病病人的正气,滑利关节,舒筋活络,调节气血阴阳平衡,进而达到增强体质,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的作用。

(五)生活起居

护理顺应四时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起居有常,适度劳逸。慢性病病人的体质偏虚,抵抗外邪能力较弱,故病人对四时节气的替换、生活起居环境的优劣等因素均更为敏感,甚者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不同病情去创造不同的生活起居条件,如阳气不足的病人,应尤为注意保暖防寒,通风时间不宜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