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医情志护理

四、中医情志护理

(一)中医情志护理的定义

情志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不同情感反应,其产生、变化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环境)密切。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基于对个体特异性的认识,将病人的遗传禀赋、性别年龄、生活环境等因素考虑在内,对不同的病人采取适宜的方法灵活施护,这是因人施护的实质。中医情志护理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秉承中医护理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基本特点,通过掌握病人的情志变化,设法防止和改善其不良情绪,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近年来,中医情志护理已被广泛应用于老年护理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可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负性情绪反应,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通过中医情志护理中细心关照、言语开导、移情易性、情志相胜、顺情解郁、家庭沟通的方法,与对老年病人的护理相结合,针对老年病人不同的情志反应,辩证施护,因人施护,使他们畅情志,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了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

(二)情志护理的原则

1.热情诚恳,全面照顾 老年人在患病后,常有恐惧、紧张、苦闷、悲哀等不良情绪,迫切需要新人或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照顾。医护人员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安慰、同情老年人的病痛。除自己的语言、态度外,还应重视病室环境和病人周围的人和事,全面进行照顾。如主动介绍医院规章制度和同病室的病友、安置优雅舒适的病室等,使病员感到如同家里一样温暖、亲切和舒适,能很快安下心来接受治疗和护理。某些对治疗缺乏信心而终日忧心忡忡的病员,可安置与性格开朗,对治疗充满信心的或治疗效果理想的病员在一起,以相互开导、启发和影响,可去忧解烦,增强其信心。

2.因人施护,有的放矢 病人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各人的性格、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经济情况和病证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护理。

(1)新入院病人:由于环境陌生和生活不习惯,心情多显紧张或有忧虑,担心自己的病、工作或学习,对治疗有恐惧感。护理人员应主动介绍有关情况,帮助解决其疑虑和困难。

(2)危重病人:病情急、痛苦大,多缺乏思想准备,而产生悲观和忧伤,尤须耐心安慰和开导。讲清情志对疾病治疗的影响和利弊,使其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3)慢性病或生活失去自理的病人:精神上压力大,考虑生活、工作和预后。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做好生活护理,实事求是地讲解疾病治疗的难易和规律,也可请治疗效果好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对住院时间长而思念家人的病人,尽可能请家人多来探视,以解思念之情。有条件亦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以丰富生活内容和怡情悦志。

(4)对易发怒生气的病人:更应耐心,注意态度和语气,待其情绪安定后再慢慢进行劝导和安慰。

3.乐观豁达,怡情养性 情绪乐观,心胸宽广,性格开朗,精神愉快,可使营卫流通,气血和畅,生机旺盛,身心健康。《遵生八笺》说:“安神宜悦乐。”通过各种情趣高雅、动静相参的娱乐活动,如音乐欣赏、书法绘画、读书赋诗、种花养鸟、弈棋垂钓以及外出旅游等,可以颐养心情,舒畅情怀,修养道德,陶冶情操,克服禀赋、年龄以及文化教育背景对情志活动的不良影响,从而远离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4.避免刺激,稳定情绪 稳定和谐的情绪一般不会致病,而且有利于人体的生理技能,情志只有在过激时才会成为致病因素。因此,调和情志,避免七情过激是护理人员预防和治疗病人七情内伤的重要方法之一。喜是人对外界信息反应中属于良性的刺激,喜乐适度对于心的生理功能是有益的。但若喜乐太过或不及,则均可使心神受伤。如喜乐太过,会使人心神涣散,神不守舍;喜乐不及,则使人情绪易悲,精神不振。怒是人的情绪激动时所产生的一种情志变化,属于不良的情志刺激。当大怒或暴怒时,可使阳气升发太过,血随气逆则呕血,甚至猝然昏倒不知人事。悲和忧均属不良情绪变化,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使气不断地受到损耗,尤其易损伤肺气,出现气短胸闷、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等症状。思为脾志,但亦与心主神明有关。适度的思,能强心健脑,有易于健康;若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则可影响气的正常运行,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惊与恐也属不良情志刺激,可导致机体心神受损,肾气不固,出现心神不定,手足无措,下焦胀满,遗尿等症状,甚至心惊猝死。

(三)情志护理方法

1.说理开导法 说理开导法是以语言交谈方式来对病人采取启发诱导,通过改变病人不合理的认知来改变不良的情绪和情感活动的心理治疗方法,属于中医认知疗法。它以实现认知与行为的结合为核心,以解除顾虑,增强信心,改变行为为目标。开导法,就是通过正面说理,使病人了解自己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情况,使其引起注意和重视。《内经》中的语言开导法,包括解释、鼓励、安慰、保证等内容。《灵枢·师传》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待,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所谓告之以其败,是指向病人指出病逝危害,使病人重视疾病认真对待之,如不及时治疗,就会贻误病情;所谓语之以其善,是指要求病人与医者很好配合,告诉病人疾病的可愈性,只要遵照医嘱服药,病是可以治愈的;所谓导之以其所便,则指告诉病人如何进行治疗和调护的具体措施,懂得自我调养的方法;至于开之以其所待,是解除病人消极的情绪,给以一定承诺、保证,以减轻病人心理上的压力。以上开导法,可运用于情志护理实践。通过开导法的运用,可解除病人不良的情绪,从而使病人心境坦然,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机条达,气血调和,脏腑气血功能旺盛,促使疾病早愈。

说理开导法是通过正面的说理,使病人认识到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使病人能自觉地调和情志,积极配合治疗,使机体早日康复。

其干预的内容包括信息支持、心理教育、放松技巧等。陈雪华等和蔡瑞霞等分别对老年高血压病人和综合ICU老年病人进行说理开导,结果表明说理开导法能够提高两类病人的心理水平、治疗效果及依从性。其中信息支持为介绍疾病治疗、预后及危险因素等,放松技巧为诉说、宣泄、深呼吸、大声哭泣等。目前,说理开导法在系统性和操作性等方面与现代认知疗法有一定差距,但治疗思路和具体做法基本一致,且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将说理开导法与现代认知疗法相结合,实现整合、创新为大势所趋。石丹丹的研究依承于对儒家文化和现代认知疗法等内容的基本认识,构建了具有儒家思想特点的中医认知治疗模式。虽然该模式应用的有效性尚未在老年人中得到验证,但为老年人心理干预提供了新视角。说理开导法能帮助老年人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促进其行为改变,但内容囿于古人之训,缺乏创新性。

通过与老年人闲谈聊天拉家常等方式了解其心理变化,了解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经过及有针对性地做好情志护理,耐心开导使老年人认识到情绪好坏的利弊。

2.顺情从欲法 是指顺从病人的意愿、情绪,满足其身心需求的一种精神疗法,其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需要层次理论相契合,均强调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有研究证实,顺从老年人的身心需求,使其得到身体的照护与精神的呵护,对其身心调适、疾病恢复及生活质量有积极的影响。杜金玲等应用此法对老年睡眠障碍病人进行干预,发现对病人心理调适、睡眠效率有积极的作用,但该研究未介绍疗效评价方法,可信程度需进一步验证。徐旭等研究验证了此法在促进老年高血压病人身心健康中的效果。由于环境条件、家庭支持获得性、想法与欲望不合理性等问题,目前该方法在老年人中的应用研究尚较少。其中,针对想法与欲望中的不合理成分,多采用善意、诚恳的说服教育或是对不合理的欲求进行调整等方式处理。张倩等以中医情志思想为基础,采用认知、行为调欲疗法对老年皮肤瘙痒症病人的过度搔抓皮肤欲求进行调整以控制搔抓行为。在客观条件及伦理道德许可的前提下,尊重、同情病人的情绪,创造条件,满足病人的愿望,有助于疾病的治疗。但也应注意,所“顺”之“情”,所“从”之“欲”均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之上。顺情从欲法能满足老年人合理的身心需求,但对于不合理的欲求多为简单的说服教育,而对于采用何种方式调欲探讨极少。

3.移精变气法 移精变气即排遣情思,转移思想焦点,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转移或改变病人的情绪、注意力,以调整气机,疏利气血,使病人精神内守的情志疗法。其机理在于让病人处于“在于彼而忘于此”的状态,以排解愁绪、舒畅情怀,促进身心恢复健康。其主要方式有音乐疗法,运动疗法(养生气功、八段锦、太极拳等),书法绘画,读书赋诗,前两者的应用较多。吴艳等将音乐疗法应用于老年慢性呼吸衰竭病人,引导病人将注意力投放于温婉轻柔的音乐中,在生理、心理方面都取得了肯定的效果。廖建国的研究表明,经过锻炼太极拳后,城市老年女性的紧张、愤怒、抑郁等心理水平显著下降。传统运动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强调形体活动、呼吸吐纳、意念的结合,促使身心臻于协调和顺的状态。虽然传统运动安全、操作简便、老年人易于接受,但老年人在运动过程中需要注意掌握该运动方式的技巧,并制定安全有效的锻炼计划,包括运动强度、时间、频率等。除了音乐疗法和运动疗法之外,还可联合应用多种移精变气方式。王红艳等对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团体移精变气干预,包括练习八段锦、开展读书赋诗会及才艺展示会等,发现该干预能够改善病人焦虑情绪、提高生理水平。应用联合移精变气方式可有助于老年人情志舒缓,从不同的方式中获益。然而何种联合方式效果最佳,目前缺少研究。今后有必要比较不同的联合方式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效果,以便为其制订更合理的移情方案。各种移精变气方式的应用都能起到陶冶情志的作用,但何种联合方式能让老年人更受益仍需进一步探讨。

通过一定的方法转移老年人的注意力,以摆脱不良的情绪。如音乐疗法的运用,对于脾气暴躁、易着急生气的老年人选用徵调音乐以泻其肝火,对于性格沉静易于抑郁的老年人则选用羽调水性音乐以舒展心情,每天听1次,每次30分钟;如运动疗法的运用,情绪激动或与人争吵的老年人,干预者组织其适当地参与活动,如打太极拳、散步等,用形体的紧张消除精神的紧张等。

4.暗示法 暗示法是指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诱导病人在“无形”中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情绪和行为,以解除其精神负担,增强战胜疾病信心的方法。暗示方式包括语言、体态、操作及环境等,其中语言暗示最为常见,在老年人中应用较为广泛且显效突出。黄丽等运用语言暗示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进行干预,证实了语言暗示能有效降低病人的焦虑、抑郁程度。李琼仲等对老年髋部骨折病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结论。研究显示暗示法能够有效缓解老年耳鸣病人的焦虑、抑郁,同时还能够降低耳鸣水平,进一步验证了此法对改善老年人生理功能的作用。研究表明,体态、操作及环境等暗示虽能起到一定的暗示作用,但缺乏特殊性,暗示效果一般。欧阳鹏飞等认为老年人易受外界影响,无论是护理人员的体态、娴熟的操作技术、还是环境的适宜性,对其都具有暗示的意义。故何种暗示方式对老年人身心调整效果更佳还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另外,护理人员作为主要的暗示者,其对心理学知识及暗示技巧的掌握程度是心理暗示取效的关键。因此,可通过专业心理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心理学知识水平、心理干预技巧,以提高人格魅力,取得病人信任,保证暗示效果。暗示法的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护理人员的自身素养、心理工作经验,但对护理人员的相关资质报道甚少。

暗示法指医护人员运用语言、情绪、行为、举止等,给病人以暗示,从而使病人解除精神负担,相信疾病可以治愈,增强战胜疾病信心。临床上有部分病人对疾病失去治疗信心,形成顽固的偏见,正面说理开导不易接受,可通过某种场合,某种情景施予针灸、药物等方法,暗示其病因已解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干预者的语言包含着强烈的暗示作用可影响老年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良好的语言能使老年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食欲增加,抗病力提高;消极或不确定的语言可使老年人们自我臆测,心生恐惧,不利于健康。因此要尽量利用语言和行为将老年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以减轻其思想包袱。

5.以情胜情法 中医还有关于“五志过极”“以其胜治之”的情志治疗方法,是指有意识地采用一种情志抑制和调节某种情志刺激,以纠正过激情志变化引发的脏腑气血紊乱,使病向愈的一种方法,亦即《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目前,情志相胜法在老年人身心调节的干预中应用较为普遍。陈淑艳、陈霞分别将情志相胜法应用于老年心绞痛病人和老年肺心病病人,结果均表明此法对两类病人心理调适及生命质量有积极的影响。其中陈霞的研究更注重情志相胜法运用的灵活性,以五行相克思想为基础,却不拘泥于五行相克理论,而是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纠正其不良情志。这提示运用此法时不能机械照搬五行相克规律,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施治。以上研究均在干预前充分评估明确病人情志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应对措施,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此外,有研究对情志相胜法做了全新的诠释和运用,为情志相胜法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闫少校等根据五行相克原理,结合现代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改良中医情绪疗法”,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角色扮演因势利导,疏泄情绪,而非强加情绪刺激。目前该疗法尚未运用于老年人,其在老年人中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情志相胜法为老年人的心理干预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但运用什么情志刺激,如何运用情志刺激,刺激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治疗目的,刺激的时间等均无标准可参考,影响了其在临床的应用。因此,制定操作性强的规范化治疗方法将成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情志制约法是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以淡化或消除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一种方法。根据喜胜悲忧的道理,对于悲伤忧愁过度的病人,不妨让其多听听相声,或适当讲个笑话,以调节病人的情绪,在用以情致胜法时,要在病人有所准备时再进行正式的情志护理,并且还要掌握病人对情志刺激的敏感程度,以便选择适当方法,避免太过。

(1)喜:喜为七情之首,心气所发。中医学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喜为心之志。故有“喜则气缓”之说。但,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就可导致心的病变。五行相生相克中,心属火,水克火,喜伤心,恐胜喜,也就是说适当恐惧可以制约过喜所致病变。

(2)怒:怒为肝之志,与喜相反,肝主疏泄,调节人体精神情志;喜条达而恶抑郁。小怒可有某种快感,有利于肝胆之气舒畅条达。人遇怒,而不怒而致疏泄不及,易出现:孤僻寡欢,悒郁不乐,暖气太息,严重者精神错乱。暴怒太过,则“怒则气上”而见头晕头痛,面赤耳呜,薄厥吐血等症。五行相生相克中,肝属木,木克土,怒伤肝,悲胜怒,也就是说适当悲痛可以制约过怒所致病变。

(3)忧:忧为肺之志,忧伤肺,忧则气郁。肺主气,忧愁过度会引起肺气郁滞不畅。临床上出现:少气,音低,息微,咳嗽,胸满,气粗,食欲不振等症状。过度悲哀,耗伤肺气。可出现面色惨淡,吁叹饮泣,精神萎靡不振之症。五行相生相克中,肺属金,火克金,忧伤肺,喜胜忧。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也就是说适当喜庆可以制约过忧所致病变。

(4)思:思为脾之志,思伤脾,思则气结。中医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虑过度不仅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失调。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伤于心则使心血虚弱,神失所养,而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等症。五行相生相克中,脾属土,木克土,思伤脾,怒胜思。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气行则结散,也就是说适当发怒可以制约思虑过度所致病变。

(5)悲:悲为肺之志,中医把悲和忧在五脏相配中同属肺。悲为忧之极。悲哀太过,往往通过耗伤肺气而涉及心、肝、脾等多个脏器病变。致气弱消减,意志消沉,可见气短胸闷,精神萎靡不振,乏力懒惰等症。累及肝脏,甚至筋脉挛急,胁肋不舒。悲哀过度,可使心气内伤。伤及于脾则胃气滞塞,消化失职,则现腹部胀满,四肢肌肉萎缩等症。五行相生相克中,肺属金,火克金,悲伤肺,喜胜悲,悲则气消。喜则百脉舒和舒畅,也就是说适当喜庆可以制约悲伤过度所致病变。

(6)恐:恐为肾之志,中医把恐和五脏相配中属肾。俗语有“吓得屁滚尿流”,恐伤肾。人体过于受到恐怖,所致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出现大小便失禁,精泄骨萎等症状。恐惧伤肾,精气不能上奉,则心肺失其濡养,水火升降不交,可见胸满腹胀,心神不安,夜不能寐之症。五行相生相克中,肾属水,土克水,恐伤肾,思胜恐,恐则气下。思是一个认知过程,能约束各种感情的思维活动,当人受到恐时,只要静下来思考就会消除恐惧的心理,故即时的思考可以制约恐惧过度所致病变。

(7)惊:惊为心之志,中医把惊和五脏相配中属心。成语有“惊惶失措”“惊喜交集”,说明了喜和惊在志又同属于心。惊伤神而致人体气机功能紊乱,内动心神。出现目瞪口呆,彷徨失措,精神错乱,心悸失眠,心烦气短等症。五行相生相克中,心属火,水克火,惊伤心,恐胜惊,惊则气乱。当人受到惊骇时,只要迅速冷静下来就会减轻惊骇所带来精神创伤。

6.发泄解郁 发泄解郁法是指通过发泄、哭诉等方法,将忧郁、悲伤等不良情绪宣泄出来,达到释情开怀、身心舒畅的目的。让老年人把抑郁于心中的不良情绪宣达、发泄,维系愉悦平和的心境。通过认真倾听老年人的诉说,了解他们所担心和忧愁的问题,并根据他们的情况提出具体解决方案,鼓励他们遇事不顺时,要善于向熟识的人倾诉。

7.释疑解惑 由于身体状况的下降,加之缺乏相关医学知识,老年人往往认为身体不适就是得了某种严重疾病,他们往往因此感到焦虑和恐慌,由此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干预者根据所学知识对老年人的不舒适做粗略地判断,向老年人解释不舒服产生的原因,对他们所提出的各种疑问都真诚而巧妙地回答,并告知老年人保持良好心情有助于不舒适感觉的缓解。

8.综合性情志护理干预 包含以上多种干预措施,这也是研究者较多采用的一种方式。目前的各研究中大都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中医情志护理方法联合应用于老年人,仅个别研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融入中医按摩、针灸、耳穴疗法等中医特色疗法,虽然各项研究的干预方法不尽一致,但研究发现综合情志护理干预对老年人有积极的心理作用。实施综合性情志护理干预或许对老年人更为有效,值得进一步拓展研究。

(四)中医情志护理效果评价

1.评价指标 经过文献回顾,发现除了对焦虑、抑郁等心理指标进行评价外,不同学者还从老年人局部症状、病人依从性、生活质量等层面评价情志护理实施的有效性,表明心理评价手段更加客观。但多数研究缺乏对老年人生理学指标的评价,未来研究可加入生理指标,以提高研究可信度。

2.评价工具 采用量表科学客观评价实施效果。在检索到的相关文献中,发现目前临床缺乏信效度较好的公认的情志测评量表,现有的评价工具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缺乏中医特色。常用的心理学量表多为焦虑自评量表、老年抑郁量表(G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只能评价抑郁、焦虑,不能反映惊恐、悲伤等其他情志。而其他护理效果评价的量表多为生活质量量表、自制满意度问卷等。目前可检索到的情志量表为不同学者编制的正性情绪-喜量表、中医五态情志问卷、五志测量量表及针对更年期女性的中医情志测评量表,但未见老年人情志护理研究中引入该类量表。

综上所述,中医情志护理能够改善老年人不良心理状态,使其在心理、生理上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临床上运用了各种情志护理方法,且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一定的不足。研究对象多为临床病人,研究环境多为医院,关于在社区老年人中开展干预的研究还较少。除以上问题外,还存在研究重点局限于心理、生活质量方面,缺乏生理结局指标(如血糖、血压等),中医特色的心理评价工具,科研设计不够科学严谨等问题。

(五)中医情志疗法的发展困境

无论是西医、中医、心理学都证明了情志对疾病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情志的及时释放和消解对于改善人们的健康、防范未病及病后康复有较大帮助。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升,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多改变,人们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紊乱的概率也在不断攀升。中医的情志相胜疗法原理简明,用其治疗心理疾患既有历史上的文献记载,又有现代临床实践的验证。

在运用情志疗法的心理治疗中,先决条件是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求助者能感受到心理师的尊重,信任心理师。而在现代临床实践中,医患关系因其信息不对等原因面临一定的挑战。其次,要求心理师对求助者的问题有专业敏感度,能准确地区分是何种情志引发其心身疾病,应诱发何种适当的情志来引导。这体现了心理师的临床诊疗风格,需要临床经验的积累。另外,古代医案记载,情志疗法要在求助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让求助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心理治疗师的情志刺激。刺激量要因人而异,刺激的强度要适度。刺激过弱达不到情志相胜的目的;刺激过强,可能给病人造成伤害,引起新的情志病变也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如古代医家在运用情志疗法时,大胆采用欺骗、痛打、侮辱等治疗方式,现在就会给医生和求助者双方带来一定的危险,有悖于现代临床心理治疗的伦理规范。

中医情志疗法有其独到之处,但因其理论、方法产生、发展的经验性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量化研究而被诟病。目前对心理问题的治疗大多是采用西方主流学派的经典疗法。中国古代医家的情志理论,例如,“怒伤肝悲胜怒”的情志相胜理论来源于古代医师的经验和五行哲学的智慧,在用这一原理来解释和干预求助者出现的临床心理症状时,情志之间的转化与制约会呈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尤其是出现多种情志伤及脏或一种情志伤及多脏的情况。例如,喜、怒、思、悲、恐均可伤心;思不仅伤脾,还可伤心、肝、肺。心理师在干预求助者的心理时,会灵活多变地开展实际操作。从某种程度上看“情志相胜”心理治疗就为何要这样施治、如何施治等问题没有给出规范化、可操作性的病因解释和治疗模式。但是,它的情志之间相互联系、相生相克的思想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如何使情志疗法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完善与提高、更符合当今科学学术语境是未来需要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