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药物代谢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龄老年人体机体各系统的组织器官功能逐渐减退和衰弱,药物代谢能力较差,故高龄老年人与年轻人相比,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了解高龄老年人用药后药物在机体内代谢动力学的特点,对提高药物治疗的疗效和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药物的吸收
绝大多数的药物口服后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吸收。高龄老年人胃肠活动减退,胃酸分泌减少,胃肠道血流量下降,然而对药物通过扩散方式的吸收过程一般并无明显影响,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茎酚和磺胺甲基异噁唑的吸收均正常。但是,对经主动转运方式吸收的药物如维生素B,则随年龄的增长吸收逐渐减慢。
(二)药物的分布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脂肪组织相对增加,总体液与非脂肪组织下降,加上肌收缩无力,心血管灌注量减少,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这些改变对高龄老年人的药物分布都会产生影响。据报道,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肌肉组织减少约30%,机体水分比例明显减少,脂肪比例明显增多,致使高龄老年人药物分布的特点是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减少,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增大。例如使用脂溶性较大的药物地西泮时,一定要调整给药剂量和频次,防止蓄积中毒。另据报道,分别给年轻病人(16~40岁)和老年病人(70岁以上)肌内注射哌替啶(15 mg/kg),后者血清药物浓度也明显高于前者。
(三)药物的代谢
肝脏是人体主要的代谢器官,很多药物须通过肝脏转化成水溶性化合物后再经肾脏排泄。高龄老年人由于肝脏重量下降,脂褐质(酶)合成减少,肝药酶活性降低,肝血流量减少,代谢和解毒功能明显降低,药物的转化速度减慢,容易受到药物的损害,同时自身调节和免疫功能低下也影响药物的代谢。据报道,65岁老年人的肝血流量仅为年轻人的40%~50%。而9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的肝血流量仅为年轻人的30%。临床实验证实,老年病人使用利多卡因、吗啡等药物时,它们的半衰期延长或血药浓度增高,会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加,因此使用这些药物时需适当调整剂量。
(四)药物的排泄
多数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而排泄速度也随年龄增大而降低。老年人的肾脏组织、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功能等变化均可影响药物的排泄。40岁以后,肾脏逐渐萎缩,重量减轻,肾血管硬化,导致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据统计,20岁以后年龄每增1岁肾小球滤过率以约1 mL/1.73 m2的速度递减,在70~80岁时约有1/3的肾单位发生结构变化而失去功能,有效肾血流量减少为47%~73%。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可下降到60%~70%,肾小管的分泌与吸收功能也同时减弱。因此,凡老年病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在使用主要经肾排泄的常量药物时容易蓄积中毒,临床上使用药物时应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用药间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