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死亡与丧失
死亡是人的基本属性,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问题。对于高龄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上了一定年纪之后,一方面,身体健康状况面临更多挑战,身体功能衰退加重,有的老年人会说“一半身体在黄土之上,另一半已埋在黄土之下”;另一方面,若老年人身边的老伴儿、曾经的知己朋友早一步离世,对于在世的老年人来说,会承受很大的心理负担,心灵寄托与精神支柱的缺失,有时会压垮孤独的老年人。
(一)临床表现
丧失,即曾经拥有、现在逐渐失去的过程,老年人的丧失感则主要是以下两种类型:
1.自我价值感 有些老年人在刚退休前几年,会重新以退休返聘的身份投入到工作中,而从80岁高龄开始,多数老年人选择彻底告别工作角色。如此一来,从以前的被别人需要到逐渐需要别人,曾经是儿女的支撑转换到儿女独立有自己的小家庭,忙碌的生活与工作节奏使得陪伴高龄老年人的时间也很受限。此时的老年人在很多问题上感到无能为力,容易产生失落感与丧失感。
2.健康状况 年龄的增长,生理状态的老化,老年人的躯体疾病渐渐增多,并且治愈的机会也越来越小,身体的不适本身就会让高龄老年人心情不好,再加上依赖他人照顾的机会增多,更让老年人觉得自己在给家人增加沉重的负担,易产生无助感以及失去对生活的控制感。
(二)照护方法
面对不可回避的死亡与丧失感受,照护者和老年人都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正确对待 应明确并接受正确的死亡观念,即“生老病死”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死亡的本质在于社会性,是个人社会关系的断裂、社会价值的最终证明。伊壁鸠鲁说过:“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清晰对死亡的认识,帮助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正确对待死亡,提高生活质量,珍惜当下生活。
2.及早干预 政府、社会、照护者和老年人本人采取措施进行适当干预。政府开办养老教育,推进社区养老,在宏观背景下尽可能实现“老有所依”。社区或民间组织可以开办“老年人活动社”,开展丰富的文体、保健、养生活动,让老年人有些事情可以去忙。心理咨询机构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进行思考,有针对性地帮助,并且在隐私保护、咨询手段、课程设计上用更多的心思。照护者或老年人本人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规律的生活状态会带来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感受。“夕阳无限好”,只要调节好对衰老与丧失的心态,无论什么年纪,都是可以辉煌闪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