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高血压长期照护中的应用

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高血压长期照护中的应用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文件支持常见病、慢性病线上复诊,对“互联网十医疗健康”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指导意见。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电话/短信、电子健康档案、远程血压监测系统、移动医疗健康应用程序(App),以及微信、QQ、信息化平台等不同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使用,给病人提供了便捷、持续、个性化的管理服务,规范化的治疗行为提高了高血压病的管理成效。

(一)电话/短信

手机因其操作简便、携带方便,使用人群最为广泛,85.2%的病人表示更乐意接受电话随访与提醒。研究表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电话和短信随访干预能有效提高社区老年高血压病病人的服药依从性。手机和短信作为医患交流的媒介,可用于帮助病人坚持遵医行为,两种干预方式各有利弊。短信干预具有经济、便捷等优点,但发送内容仅局限于文字,形式较单一,且视力不佳的老年高血压病人或文化水平较低者在短信收发和阅读方面存在障碍;电话干预则适用人群更为广泛,更为直接,但在管理成本方面则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和精力;两者在提高管理人群依从性方面的效果不可否认,但对数据的处理分析方面存在较大局限。

(二)电子健康档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健康档案由纸质向电子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电子健康档案(Electronic Health Record,EHR):即电子化的个人健康记录,是以电子化方式存储和管理有关个人整个生命周期健康状态和医疗保健行为的信息记录,是数字化的个人健康信息的集合,它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健康信息。我国EHR的起步较晚,从2000年前后数字化健康档案在我国兴起,到2009年正式提出电子健康档案建设要求,再到2016年开始全面建设,对于如何实现全民健康档案数字化管理,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的一大课题。

(三)远程血压监测

系统通过物联网的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可穿戴设备、移动终端等可实现对病人健康信息的感知与采集,以实现对健康状况的检测与记录;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传输与储存,从而使得医务人员对管理对象的健康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与评估,尤其适用于没有时间经常到门诊就诊或复诊的中青年高血压病人。

(四)移动医疗健康应用程序(App)

App是互联网应用与服务(Application)的简称,通常指能够在移动设备上运行的程序,移动医疗App是安装在智能移动设备上,以健康信息推送、咨询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健康信息或改变用户健康行为的简单计算、数据追踪等功能,以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从2013年开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大众对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视,我国面向消费者/病人的移动医疗健康应用程序App数量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移动医疗App的使用增加了病人依从性,使饮食和健康干预的成功率提高。62.75%的受访者表示,期望移动医疗App应用于高血压病的居家护理,可以为其提供“用药提醒、复诊提醒和饮食提醒”等功能;而医务人员则在“门诊教育与互动”方面对App的需求较高。甘志娟等人依托管理软件对高血压病人自动实施人群分类、危险分层,给予病人随访时间及内容提醒,干预组病人的服药率较管理前上升了24.67%,油盐量超标、抽烟、饮酒和超重等危险因素较管理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缺少对App质量和安全角度的评价,导致App在高下载量的同时也普遍存在着使用率低、卸载率高的现象,真正意义上移动的医疗仍未实现,因市场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管理。

(五)在线群组

微信和QQ作为一种日渐普及的信息交流方式,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网页发送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具有操作简单、不拘形式等优点,在慢病管理中展现出良好效果。通过在线群组对高血压病病人发送健康知识、讲座视频,医生可以随时随地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让病人自主掌握控制疾病的方法,有助于病人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使高血压病干预由被动变成主动,更易被广大中青年人群接受。

(六)多维度信息化干预

多维度信息化干预即同时应用两种及以上的信息化干预方式。临床中多种信息化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方式逐渐增多。李凯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3G无线血压计为手段,网络平台为载体,配合高血压远程监测管理系统,由不同管辖范围的全科医生团队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并通过短信或电话方式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和医患沟通,1年后的遵医服药率、盐摄入及饮酒控制率、适量运动率等健康行为改变效果优于对照组。刘安银给予病人建立电子信息及病历档案,同时通过网络页面公布病人普遍关心的健康知识及保健咨讯,提供多种形式的用药指导及非药物治疗的指导,调动了病人参与疾病管理的积极性,较干预前,病人的吸烟、饮酒、运动、食盐摄入量等不良行为改变率明显提高。

目前,综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渐成为高血压病管理的发展方向,依托智能化的平台开展多样化的信息管理手段,能保证数据信息更加全面,提升管理的效能。丁宏健等人将城市网格化管理经验应用于社区高血压病的管理中,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高血压病的远程化管理与监管,由责任医生团队实现对病人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使得病人的遵医行为执行率明显提高。顾亚琴将门诊签约的100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复诊,进行血压自我管理,试验组依托居民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由签约医生定点、定期给居民监测血压,所测数据自动上传至信息平台,根据病人的健康数据进行药物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试验组病人控盐勺、控油壶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运动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复诊随访的70%~80%都是单纯配药或咨询,通过信息化手段给病人提供医患交流的平台或渠道,病人可以将自己的疑问以及用药、饮食、锻炼等情况通过文字、图片等上传供医生参考,医疗团队根据病人的特征给予相应的指导,提高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又可以减少病人往返医院的时间,减轻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