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老年慢病管理”模式的发展对策

三、“互联网医疗+老年慢病管理”模式的发展对策

(一)科学系统规划,创新优化服务模式

构建数据共享驱动的服务是当前“互联网+慢病管理”模式创新的突破口,因此针对糖尿病和高血压已逐步建立了区域中心及下属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模式,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提升了慢病管理效益。但老年人传统就医习惯尚未转变、对新事物的排斥、学习能力差,层级模糊致使严格分级诊疗难以实现,单一模式不适用于所有地区,出现使用互联网医疗的病人流失或越来越少等现象。为提高服务质效,可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老年慢性病管理模式,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标老年人慢病管理服务需求,加快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创新服务供给方式。

(二)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助推老年智慧医疗的便利化

除专科医护人员、健康教育者、营养师、药剂师等人员直接参与慢性病管理,还需信息技术部门、慢性病管理中心、双向转诊办公室、门诊、医技、急诊、住院部等多部门合作,保障服务的有效性。同时为老年人建立就医绿色通道,保留人工服务窗口,指定专门工作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接待咨询、就医指引、互联网医疗软件、可穿戴设备的使用指导服务,并进一步整合医、药、保险等各种资源,更好地实现医疗服务的线上、线下融合和衔接,为老年人提供覆盖院前、院中、院后的全程慢病管理服务。

(三)发挥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功能,实现慢性病整合照护

互联网的使用可以有效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但他们更需要的是子女陪伴,而子女因工作、个人家庭等原因无法常伴老年人身边。“互联网+慢病管理”可更好地搭建起父母与子女间沟通的桥梁,子女还可以远程“贴身”照顾父母健康,如预约就诊、线上支付、上传居家采集的疾病数据等,这也是目前老年人“互联网+慢病管理”的主要形式。可当下所有慢病管理系统病人端账号只有一个,子女远程登录系统后,老年人无法同步登录,因此,需建一个以病人为主体,家庭成员或主要照顾者为客体,医护人员共同参与的病人家庭管理群,解决沟通不畅、信息传递失误、信息丢失等问题,有效发挥家庭支持在慢性病管理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借鉴英国的整合照护模式,依托城市医疗集团、城市社区联盟、县域医联体,与基层、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建立信息服务共享保障机制,大力推进家庭医生、护士上门服务,更好地为老年慢性病病人提供居家医疗服务。

(四)加快老年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推广力度

要真正实现老年人智慧医疗,首先要加大信息技术的研发和配置,将远程监控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应用到互联网医疗服务中,并根据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不断优化软件和产品的设计,如字体大小适中,突出显示关键操作按钮,简化操作流程,增设语音录入、点读、放大镜等功能,同步开发微信小程序等,提高用户使用体验。其次,需扩大互联网医疗的宣传途径、方法,除传统发放宣传手册、张贴海报外,还可在门诊播放互联网医疗就医流程视频、设立线上医疗虚拟体验中心等,并在医疗机构以外的地方或平台(如社区、养老机构、健康资讯媒体等)进行宣传。

(五)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相关保险控费与监管制度的建立

老年人慢病医疗费用支付的险种有基本医疗保险、特殊门诊保险、长期护理险、商业健康保险等,随着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扩张,相关医保支付问题已成为民生热点问题。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颁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进入实操阶段。但要优先保障门诊慢特病等复诊续方需求,再到扩大至支付慢病互联网+医疗的其他服务项目仍需一段时间,建议加快推进信息的互联互通、实时共享技术平台建设,建立起医疗、医药、医保的“三医联动”控费和监管机制,促进地方在线医保支付政策尽快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