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饮食康复护理的原则是以食代药,食药并重,强调以合理的饮食调养配合疾病的治疗,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一)辨证施食,相因相宜
1.因时施食 根据四季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季:阳气生发,食宜清润平淡,如百合,甘蔗、香椿、藕、萝卜、黑木耳等,忌辛辣、耗气之品。
夏季:阳气亢进,食宜甘寒,如白扁豆、绿豆、苦瓜、西瓜、甜瓜等时鲜瓜果蔬菜等,忌温热、生火、助阳之品,并应防过食生冷或不洁食物。
秋季:阳收阴长燥气袭人,食宜滋润收敛。如梨、百合、莲子、藕、胡桃、银耳、芝麻等,忌辛辣温热之品。
冬季:阳气潜藏,阴气盛极,最宜温补,如羊肉、狗肉、牛肉、胡桃、桂圆、荔枝、栗子,适量黄酒、白酒等,忌生冷寒凉。
2.因地施食 根据地域不同,地势高下,寒热燥湿,水土各异。
东南:气候温暖潮湿,阳气易外泄,易感风热。宜:凉性食物,感风热宜桑叶、菊花、薄荷等辛凉解表药食两用食物。
西北:气候寒燥,阳气内敛,易感风寒。宜:温性食物,感风寒宜生姜,紫苏叶,辛温解表药食两用食物。
3.因人施食 根据年龄体质不同,虚者补之,实则泻之。
胖人多痰多虚:宜清淡。
瘦人阴虚多炎:宜滋阴清炎,养血补血。
老年人脾胃虚弱:食宜清淡,忌油腻、坚硬、黏腻食物,以免伤及脾胃。
小儿脾常不足:宜甘平运脾养胃为宜,如山药、山楂。忌苦寒如黄连、槟榔,忌滋腻大补,如老母鸡、人参、熟地黄。
(二)饮食有节,适时定量
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饥过饱,过饥则气血来源不足,过饱则易伤脾胃之气。进食要有规律,三餐应定时、定量,遵循“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原则,切忌饥饱不调,暴饮暴食,以免伤及脾胃。对老弱、肠胃疾患康复期病人要求少食多餐。
(三)重视脾胃,注意卫生
饮食要有正确的方法,进食时宜细嚼慢咽,不可进食过快或没有嚼烂就下咽,食物应软硬恰当,冷热适宜,不要一边食一边干其他的事情,食后不可即卧,应做散步等轻微活动,帮助脾胃的运化,晚上临睡前不要进食。饮食不洁可导致胃肠疾病或加重原有病情,故食物要新鲜、干净、禁食腐烂、变质、污染的食物及病死的家禽和牲畜。
(四)合理膳食,不可偏嗜
饮食应多样化,合理搭配,不可偏食。《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补精益气。”这就是说人体的营养应来源于粮、肉、菜、果等各类食品,所需的营养成分应多样化。只有做到饮食的多样化和合理搭配才能摄取到人体必须的各种营养,维持气血阴阳的平衡。荤素搭配是饮食的重要原则,也是长寿健康秘诀之一。饮食应以谷物、蔬菜、瓜果等素食为主,辅以适当的肉、蛋、鱼类,不可过食油腻厚味。注意饮食气味的适中也很重要,如过食寒凉易损伤脾胃阳气,过食辛热则易助火伤阴,辛甘酸苦咸五味虽各有所宜,亦各有所偏。饮食性味不要过重,尤其应避免过度嗜咸和嗜甜。若对饮食的种类或气味过于偏嗜或偏废,易使体内阴阳失调,从而损害健康,发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