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长期照护人才的培养

五、老年长期照护人才的培养

(一)老年长期照护人才培养的现状

1.长期照护护理人才的培养层次 美国目前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长期照护护理人才梯队,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在长期照护服务中的作用,使长期照护服务发展越来越成熟、规范。澳大利亚的老年护理教育大致可以分为4个层次:中专、高职、大学本科、硕士,其中中等专科教育是最主要的工作人员。日本非常重视长期照护服务的质量,具有健全、人性化的护理教育培训。日本已开办有专门的介护学校500所,介护专业的学生经过3年的正规学习,获得专科学历,通过国家介护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介护养老工作。我国台湾地区于2010年开展长期照护专业人力培训计划,台北护理健康大学、台北医学院等多所大学设有长期照护研究所,培养长期照护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大陆地区由于老年护理教育起步晚,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尚未建立专门的长期照护护理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现有养老护理教育主要针对养老护理员,部分护理院校开设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以培养具有专业护理技能的普通临床型护理人才为主,缺乏对长期照护护理教育方面的研究探索。

2.长期照护护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日本培养介护士的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特色课程、实习课程4部分组成。学生毕业后,介护教育培训课程设置按照培养层次的不同分为2类:介护福祉士课程设置包括沟通交流技术、人间尊严、社会理解、生活环境、老化的理解、老年痴呆症的理解等必修课和手工、烹任等选修课;社会福祉士增加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增设心理学、管理学等内容,老年专科护士开设公共课程、其他专业课程、老年护理学专业课程等。我国制定的《养老护理员国家标准》将养老护理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4个等级,对养老护理员的工作从生活照料、技术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均提出了具体标准。部分研究者对养老护理员的分层培训内容和课程设置展开研究。我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专业课程体系相对完整,以职业导向进行课程设计,包括通识能力、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选修4个部分,以专业知识和照护技能、情感、伦理与道德、长期照护政策及国际文化与环境为核心。

3.长期照护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 韩国保健福祉部规定,护理师分为一级和二级。护理师一级主要职责是为患重症老年人提供全面护理服务。护理师二级主要职责是对患轻症老年人的照料及其他在老年人家务方面的帮助服务。日本以工作职能为依据,将从事主要介护工作的介护士分为3级:初级介护士、中级介护士、高级介护士。我国台湾地区长期照护护理人员分为进阶一级、进阶二级、进阶三级,各级证书有效期为6年,申请成功后各级有具体继续教育要求,各级认证具有明确的能力目标、年资、受训资格、专业能力训练重点、继续教育规定,由长期照护专业协会负责修订各阶段的能力提升要求。

(二)老年长期照护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1.基于老年护理教育课程培养长期照护护理人才 我国近年来已经开始加快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如在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加设老年护理方向,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陆续开设老年护理专科方向人才培养项目,多数本科院校加设老年护理学课程,天津中医药大学还设置了老年护理方向。但整体上看,国内老年护理专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院校还没有条件开办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尽管多数院校设置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多数课程侧重讲授老年护理知识、技能,理论课时比例大,与老年护理岗位工作对应性不强。胡燕等认为,老年护理方向的实践环节不仅要在综合医院学习基础护理操作和常见疾病的护理,还要进入养老机构、社区进行实践,且实践课程的比重应进一步加大。纵观国内目前教材,内容不一,多定位为医院老年护理需求,注重疾病护理和技术,以培养具有专业护理技能的普通临床型护理人才为主,长期照护机构管理、长期照护保险、老年社会伦理与法律、辅助老年人制订合理的生活方式等内容缺少或所占比例极少,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笔者建议,可以在现有老年护理学课程的基础上,增设长期照护需求评估与应用、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个案管理、老年人居住环境安排等长期照护相关知识,借鉴德国的老年护理培训的学习领域大纲,按照学习领域设置老年护理学课程,同时增加在养老院、社区护理服务中心等长期照护机构的实践,可以以活动课的形式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老年护理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本土化及国际视野,培养未来长期照护政策发展所需的具有多元能力的长期照护护理人才。

2.在培训过程中注重远程照护技能的渗透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信息化社会发展,欧盟指出,未来卫生服务模式将由“医院—全科实践—护理院—家庭照护单人个体”这一模式转变为“医院全科实践—护理院—远程护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均要求大力发展居家网络信息服务,地方政府要支持企业和机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