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老年人常见呼叫“120”的危重疾病及救护车到达前的应急处置

二、高龄老年人常见呼叫“120”的危重疾病及救护车到达前的应急处置

(一)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应急处置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由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可有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并有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的改变。由于这种疾病的发病急、发展快,如果不及时采取自救措施,很容易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碰到心肌梗死的病人时,应在密切注意其生命体征情况的同时叫急救车。在急救车到来之前解松衣服,让病人保持半坐位或病人感到最舒服的体位,并保持绝对安静。让病人先含硝酸甘油(如果是心绞痛发作,5分钟之内就会缓解)。如果剧烈疼痛持续,放射到左臂、左手背部,脸色苍白,脉搏紊乱,很可能是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此时,可以选择以下姿势中的某一种(以病人感到最舒服为准):有桌子的话,可让病人伏在桌上,两手当枕,垫在头下;叠高被子,让病人背靠,头部也倚在被子上;垫好枕头,让病人仰卧,并适度垫高脚跟。

(二)脊柱损伤应急处置

脊髓是支配四肢运动非常重要的神经中枢,位于脊柱的椎管内,受到脊柱的保护。在严重的车祸伤、高处坠落伤或者重物砸伤脊柱时,外来的巨大暴力可能导致脊柱骨折或者脱位,使脊柱失去了对脊髓的保护作用,脊柱骨折脱位后还常常冲击压迫脊髓,成为脊髓损伤的重要原因。且高龄老年人颈椎本身存在骨质增生因素,在受到损伤时,即使没有骨折脱位,也可能出现颈脊髓损伤造成肢体瘫痪。此外,脊柱损伤后,不稳定的脊柱常常成为脊髓进一步损伤的原因,某些高龄老年人虽有脊柱损伤,但不足以导致肢体瘫痪,却由于不正确的搬运方式,使不稳定的脊柱对脊髓造成损伤,导致高龄老年人不可逆转的肢体瘫痪。因此,对于已有脊柱损伤可能导致肢体瘫痪的高龄老年人,或者可能存在脊柱损伤的高龄老年人,在转运时,应当由3人以上搬运,并避免脊柱受到扭曲等外力的影响。严禁粗暴的拖、拉、抱、背等不正确的姿势,最好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正确搬运。

(三)大出血的应急处置

锐器刺伤或摔伤出血时应及时进行止血处理。静脉出血,最常用的方法是用纱布垫压迫局部,然后回压包扎,达到止血的目的。动脉出血由于压力高,出血迅猛,非常危险,应马上用止血带和替代物把伤处结扎,并迅速将伤者送往医院。最好不要在伤口上涂抹药物,尤其是带颜色的药水,如红药水、碘酒等。如果是较大的肢体动脉出血,且为运送伤员方便起见,应及时使用橡皮带、宽布条、三角巾、毛巾等止血。上肢出血时,止血带应结扎在上臂的上1/3处,禁止扎在中段,避免损伤桡神经。而下肢出血止血带扎在大腿的中上部1/3处。上止血带前,先要将伤肢抬高,尽量使静脉血回流,并用软敷料垫好局部,然后再扎止血带,以止血带远端肢体动脉刚刚摸不到为宜。使用止血带应严格掌握适度,如扎得太紧,时间过长,可引起软组织压迫坏死,肢体远端血液循环障碍,肌肉萎缩,甚至产生挤压综合征。如果扎得不紧,动脉远端仍有血流,而静脉的回流完全受阻,反而造成伤口出血更多。扎好止血带后,一定要做明显的标志,写明上止血带的部位和时间,以免忘记定时放松,造成肢体缺血时间过久而坏死。上止血带后每0.5~1小时放松1次,放松3~5分钟后再扎上,放松止血带时可暂用手指压迫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