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糖尿病长期照护中的应用

二、“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糖尿病长期照护中的应用

(一)互联网医院糖尿病线上管理

2021年5月20日,由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牵头制定的《互联网医院糖尿病线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共识中对互联网医院糖尿病线上管理的定义及流程等内容进行了阐述。互联网医院糖尿病线上管理指依托互联网医院糖尿病线上管理平台,由内分泌专科医生、医生助理、护师、药师、营养师等多学科糖尿病管理团队协同参与,开展健康咨询等服务的过程。互联网医院糖尿病线上管理以病人为中心,以线下诊疗为基石,遵从安全性、自愿性、有效性、个性化的原则,以发挥线上管理对线下诊疗的延伸作用。通过互联网医院糖尿病线上管理提高糖尿病病人管理的依从性,延缓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互联网医院糖尿病线上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如下(图2—7—1):糖尿病病人应先有线下管理,然后再进行线上管理。转入互联网医院后,糖尿病线上管理团队应结合线下医生对疾病评估的结果,对病人进行综合评估,制订管理方案,并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用药指导。糖尿病病人在互联网医院线上管理过程中,应进行定期随访,以改善临床结局,提高生活质量。若病人病情出现变化或存在其他不宜在线诊疗的情况,糖尿病线上管理团队成员应当引导病人到线下医疗机构就诊。

图2—7—1 互联网医院糖尿病线上管理的规范化流程

(二)微信小程序在糖尿病病人饮食监管中的应用

李贝等人设计了一款糖尿病病人饮食监控微信小程序,实现对糖尿病病人的饮食监管。该小程序包括记录、测评、发现、我的4个模块;病人、医护人员两种模式。平台通过分析各类食物中糖分、碳水、脂肪、热量等比例,给予病人日常饮食推荐;病人可以通过平台记录日常饮食内容与总量;医护人员可以接收相关病人的饮食情况。应用结果显示:糖尿病病人饮食监管小程序的设计可以实现医护人员对糖尿病病人的饮食监管,同时有利于糖尿病病人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提高病人对自身血糖水平的控制能力。

(三)信息技术在糖尿病防控中的应用

在互联网发展早期(2000年以前),人们关注与糖尿病管理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评估交互式教育模拟工具与病人的通用协议等。在医疗决策支持系统出现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成为支持医疗诊断推理的工具。带条形码的检测仪——PDA型血糖仪开始用于毛细血管的血糖水平的测量,同时,下一代个人护理设备还支持正确的胰岛素输注计算。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基于人工智能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对糖尿病病人综合解决方案的投入实施,云平台由用户终端智能平台、数据处理智能平台、泛在网络智能平台、综合服务智能平台及主要子系统模块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应用。

1.连续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病人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借助信息技术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开展循证医学视角下的糖尿病教育与干预,可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有效的自我管理对于糖尿病血糖控制、延缓并发症及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糖尿病病人通常采用自我血糖监测技术来检测血糖水平,每天需要多次刺破手指,而连续血糖监测器可全天连续测量血糖水平(如雅培瞬感血糖仪,通过康为“掌控糖尿病”App的移动健康核心技术,使用穿戴式智能设备,结合分布式计算,可维持2周左右的血糖监测周期,最大限度降低病人的不适感)。

2.预测糖尿病并发症 从数据中提取隐藏的、具有潜在价值的、新的信息,可以提高糖尿病病人的诊断准确性,减少时间和成本,常用数据挖掘和预测模型算法有K-means算法、Logistic回归算法、决策树算法、随机森林算法等,可在病人提出诊断前240天内识别并开展早期诊断。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准确率高于单一模型应用,对某些并发症的预测准确率可达90%以上,可为糖尿病并发症预测提供科学参考。

3.糖尿病“数字疗法”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数字疗法”的产生。数字疗法是“经过严格临床验证,将对疾病、健康状况或综合症状的诊断、预防、监测或治疗产生直接影响的技术性产品”。美国数字疗法联盟将数字疗法定义为面向病人提供基于证据的治疗措施,由高质量软件程序驱动,用于预防、管理或治疗某种疾病,可单独使用,也可与药物、设备或其他疗法协同使用,从而优化治疗结果,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

自2016年起,国内领先的控糖App“掌控糖尿病”的开发者——福州康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联合闽江学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单位开展合作,后又陆续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知名医院、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成糖尿病“数字疗法”项目组,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数字疗法”关键技术研发。

综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可改进并完善糖尿病防控机制,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防控领域。

(四)信息技术在糖尿病跨学科干预中的应用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日常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是控制其发展的关键要素,系统化管理尤为重要。

1.早期互联网社区论坛的作用 2000年后,互联网上由专业人士主持的BBS讨论小组受到广泛欢迎,病人和家庭的积极访问,让受众参与情感支持和信息交流被视为有效策略。通过监控、信息、个性化、通信和技术评估发现,网站将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资源整合到糖尿病的在线管理相关小组内,会提升网络社区人员沟通的有效性。但仍有学者忧虑互联网的作用是否能够覆盖到弱势群体,以及网络的公平性等问题。

2.网络工具对糖尿病管理的干预 研究者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1986年至2018年收录的社会网络领域的糖尿病管理文献,通过高频引文和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同伴支持、自我管理、血糖控制、服药依从性等方面。81.5%的相关文献发表于2015年后,大多数为干预性研究,体现为通过App、网络、社交平台等对受众进行血糖监测、健康教育和反馈指导等。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日本任天堂公司出品的“Switch+健身环”,通过传感器接收,将环的拉伸和挤压产生的模拟信号,通过将压敏感测数据转换为数字信号传递到感应器Joy-Con上,使健身与游戏闯关融合在一起,形成“娱乐+健身”模式。此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其他体验者进行交互,用户黏性相当高。因此可以借鉴任天堂的设计理念,增强糖尿病健康教育管理平台和移动设备的社交属性,提高用户黏性,潜移默化地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干预,改进人群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

3.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在医学领域,建立专业的糖尿病病人临床知识库,采用计算模型构建病人标签,引入区块链技术,可解决通用用户画像精确度不高、不适合医疗领域应用以及病人个人隐私保护困难等问题。通过使用大数据平台和数据引擎,可进一步构建病人画像标签体系。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进一步体现为经由智能手机收集血糖值,发送到云平台,通过分布式存储器和区块链数字加密系统,结合去中心化存储、私密签名、不可篡改等技术,提升信息可靠性,开展糖尿病诊断、监测、研究,以及采取公共卫生行动,帮助政府和公民防控疾病,提高健康意识。

4.基于大数据的糖尿病人群画像 已有文献基于大数据的真实人群本质研究,体现为人群特征的可视化,通过收集与分析人群基本属性、社会交往、行为偏好等多维度信息,结合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算法模型,根据需求将不同标签组合成情境化用户特征,可构建精准用户画像。通过对网络社区上糖尿病群组用户问答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其主题分布、演化及共现规律的核心需求往往聚焦于“疾病如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