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中医保健原则

一、日常生活的中医保健原则

顺应四时调阴阳

1.顺应四时调阴阳的理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荷疾不起,是谓得道。”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所以中医护理学把顺应四时看作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

2.四时护理 病人起居应适应四时气候变化,要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1)春夏:春夏之季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充满新生繁茂景象,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应该增加室外活动的时间,以调养阳气;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阴气的情况皆应避免,其护理具体贯穿到饮食、运动、起居、防病、精神等各个方面。

在春夏季护理中,对慢性阳虚的病人,在春季用食物或药物补阳气以外,还要防止风邪侵袭;夏季不贪凉夜露,损害阳气,在酷暑炎热之白昼,当阴居避暑热,以免出汗多伤卫阳,可适当饮用生津止渴、降温饮料,此时体内阳气则无过多损耗,若有所贮备,则到秋冬就能抵御寒邪侵扰,这样不但有益于病人康复,亦可预防秋冬发生腹泻、咳喘等症。

(2)秋冬:秋冬之季气候由热转凉而寒,万物都趋于收藏状态,应防寒保暖,使阴精藏于内,阳气不致外泄,所以在秋冬时节,要保持病人机体阴津藏而不外泄;对慢性阴虚精亏病人,借此季节以食或药来填补阴精,使阴精积蓄,才能预防春夏阳亢之时;肾精亏损、肾阳虚的病人,则应温补阳气,此时以食或药温补为宜。

所以在冬季,风和日暖之际,鼓励病人常晒太阳取暖,以补体阳。在此季节应适当早卧晚起,在严寒之际不宜外出,以防“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之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