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煎熬中药的方法
说到煎煮中药,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有什么好说的,大家都会。其实不然,煎煮中药是很有学问的,很多人对煎药是一知半解的,有些煎煮中药的方法甚至是错误的。以下是在煎煮中药过程中应遵循的注意事项。
(一)煎药器具
首先煎药的器具最好是选用砂锅、搪瓷锅,不用铁器或铝锅。因为砂锅和搪瓷锅不会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且砂锅加温是逐渐升高,温度散发也是逐渐而散。缺点是易破碎,尤其是烧热立即接触凉水,更易炸碎。现今各类煮食工具发达,选择耐烧的搪瓷锅罐或性质稳定的不锈钢锅亦可。但是,铁、铝、铜等容器因其性质不稳定易与中药的有效成分起变化,影响疗效,不宜用于煎煮中药。
(二)煎药用水
除有特殊注明的酒、水、醋、蜜等外,自来水、深井水、泉水或经检验无毒无污染的洁净的河水等均可用来煎药。自来水最好先存放1~2小时,使其去掉漂白粉或氯气味再泡药。除急需外,一般煎煮前必须用冷(温)水浸泡1~3小时。对于煎药用水的多少,要据药剂量的大小,煎药时间长短,病人的耐受力而酌定。一般二煎剩余药液500 mL为好,首煎加水800~1000 mL,煎好后沏药液300 mL,二煎加水400~500 mL,煎好后沏药液200 mL,两煎药液合并,遵医嘱分次服或顿服。需要指出的是:凡煎药烧干药锅,不可再重新加水煎煮。煎药过程中水若少可酌加温水或开水。
(三)煎药用火
火候要严加掌握,一般为武火煮开,文火慢熬,以防药液溢出锅外,并时时用筷子翻搅。但也并非各类药只有一种煎法,如解表药宜急火速煎;补益药宜文火慢煎。不管煎何种药物都要视加水多少、药剂大小和煎药器具大小酌情裁定。若水过多,容器大,火可适当大一些,反之火可小一点;若剂量过大,火要小一点,并勤翻搅,防止底部煎糊;若煎药器具过小,剂量过大,火猛必然溢出锅外,所以要灵活掌握火候,达到既煎出药液,又不致时间过长或过短。
(四)特殊药品的煎煮法
1.先煎药 一般是指要先煎30分钟,如鳖甲、龟甲、穿山甲、玳瑁、水牛角、蛤壳、牡蛎、龙骨和代赭石等,即使炮制后捣碎,也应先煎20~30分钟,若生用要先煎1小时以上。
2.后下药 如芳香类薄荷、砂仁、豆蔻和沉香等;久煎破坏有效成分的药,如钩藤、番泻叶、鱼腥草和青蒿;因临床需要泻下时用的大黄等,均要在出锅前十几分钟放入。
3.包煎药 对于布包的药物,多为含黏液质难以沏出的药,如车前子;有刺激咽喉的药物,如旋覆花、滑石、葶苈子、青黛、马勃、蒲黄和海金沙等。
4.烊化药 多为胶类,以药汁冲化的芒硝和玄明粉较好化开。但是,阿胶、鹿角胶和龟板胶,有时用过滤的药汁不能完全熔化,要重新加热搅拌才能溶于药液。
5.冲服药 多为药粉散剂或不宜入煎药物,如羚羊角粉、朱砂、琥珀和血竭等药,用药汁或开水在服药时冲下。
6.保存 汤剂在保存时要放到密闭的容器里,置于阴凉的地方(可存放2天左右)或冰箱的冷藏室(一般可存放5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