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结构性心脏病(英文名:Structural Heart Disease,英文缩写名:SHD)是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2005年,德国法兰克福的Horst.Sievert教授首先提出“结构性心脏病”这一术语。我国于2008年引入“结构性心脏病”术语,之后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学会相继成立。2010年5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成立结构性心脏病学学组,相关的学术会议多次召开,结构性心脏病的著作相继出版。

结构性心脏病是指任何心脏结构的异常,任何与心脏和大血管结构有关的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瓣膜病(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病变),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等),心肌炎,心包炎,心脏肿瘤(黏液瘤等),心肌梗死后并发室间隔穿孔、室壁瘤等。目前,临床上能够以微创介入方法治疗结构性心脏病,我国自从开展这项介入治疗技术以来,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揭示,全国约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250万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00万人。《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显示,2014年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完成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8万余例,心脏瓣膜手术6万余例。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是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会员“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科技厅“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也是江西省医学领先专业。本书第二主编程应樟为首届“亚太结构性心脏病联盟”委员。该心血管内科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在江西省内率先开展多项诊疗技术,并承担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开展多项基础与临床研究。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多项江西省科技进步奖、江西省自然科学奖等。

本书编著者根据多年从事心血管病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体会,并参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与时俱进,吐故纳新,精心编纂了本书,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当代防治结构性心脏病的常识,包括心脏的基本结构、何谓结构性心脏病、怎样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如何预防风湿性心脏病、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的诊疗,以及肥厚型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特殊类型心包炎、心脏黏液瘤的疗法等。其内容丰富,包含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

本书以小标题、小问答的形式编写,按类分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本书作为科普读物,可为读者科学防治结构性心脏病提供参考,适合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及其家属阅读,也可供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社区医务工作者阅读参考。

本书为《常见心血管病防治科普丛书》中的最后一册。该套丛书共五册,其余四册分别为《新编心律失常防治精选》(2014年)、《新编高血压防治精选》(2015年)、《新编冠心病防治精选》(2015年)、《新编心力衰竭防治精选》(2016),已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陆续出版。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各级领导、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 者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