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是怎么回事?

46.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是怎么回事?

介入治疗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英文缩写名:PBMV)也称“经皮二尖瓣瓣膜扩张术”,是利用经皮穿刺血管的方法把球囊导管的球囊送到狭窄的二尖瓣环处,通过加压注入造影剂充盈球囊,球囊的膨胀力使得粘连的二尖瓣叶交界处瞬间分离,使狭窄的二尖瓣口面积增大,患者的临床症状就会得到缓解,从而达到缓解瓣口狭窄程度的一种非外科手术疗法(见图11)。

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于1984年由日本心外科医生Inoue首次报道。1985年广东和江西在国内首先开展。目前,应用Inoue球囊法开展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在我国获得广泛应用,甚至在许多基层医院都已经广泛开展。

图11 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示意图

介入疗法的总成功率可达98%,近期疗效已肯定。其优势为:创伤小,不损害瓣膜下结构,不需要全身麻醉,不需要输血,不需要开胸,不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住院时间短等,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目前已基本替代了传统的外科二尖瓣狭窄闭式分离手术。

那么,临床上哪些患者适合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呢?

一般来说,所有有症状的二尖瓣狭窄患者均适合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但由于合并其他情况不同,个体自身条件不同以及瓣膜条件不同,不同患者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后近、远期效果也可能不同。因此,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包括以下几点:

(1)理想适应证:

①二尖瓣口面积≤1.5平方厘米,瓣膜柔软,无钙化和瓣下结构异常;

②窦性心律,无体循环栓塞史;

③不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及其他瓣膜病变;

④无风湿活动;

⑤年龄在50岁以下;

⑥有明确临床症状,心功能(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

(2)相对适应证:包括二尖瓣口面积≤1.5平方厘米,合并下列情况。

①二尖瓣瓣叶弹性较差及钙化或透视下二尖瓣有钙化;

②外科闭式分离术后或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术后再狭窄;

③合并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④心房颤动患者食管超声心动图证实无左心房血栓(需抗凝治疗4~6周);

⑤合并仅限于左心房耳部的机化血栓,或无左心房血栓的证据,但有体循环栓塞史(需抗凝4~6周);

⑥高龄患者(需冠状动脉造影);

⑦中期妊娠;

⑧急性肺水肿;

⑨已治愈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且经超声心动图证实无瓣膜赘生物。

(3)禁忌证:

①合并左心房新鲜血栓者;

②有活动性风湿病者;

③未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有其他部位感染疾患者;

④合并中度以上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狭窄者;

⑤瓣膜条件极差,合并瓣下狭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