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生期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策略如何?
如前所述,先天性心脏病是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及健康的疾病。
近20多年来,先天性心脏病的救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发病率仍居高不下,一部分复杂畸形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生存者,仍留有很高的患病率,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妊娠后期胎儿可能发生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胎儿水肿等都是威胁妊娠后期母体、胎儿生命的因素。
由产科、儿科等多科专家联合组成的咨询体系,在妊娠是否终止,以及继续妊娠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做好必要准备和密切监护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围生期心脏病学提出二级预防的概念:
(1)通过产前筛查和诊断手段对先天性心脏病尽可能早期发现,专家公认,规范产检可以排除70%~85%的先天性心脏病。
(2)通过规范的咨询体系,提供家庭父母科学详尽的资讯,对妊娠过程进行决策,或对继续妊娠可能发生的事件做好充分准备。
(3)对娩出的婴儿即刻进行必要、恰当的干预。专家指出,常规对16~20周左右胎龄的胎儿进行超声四腔心探查,加上流出道短轴切面、叠加彩色多普勒技术,对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畸形,检出敏感度在80%以上,特异度在90%以上。
例如,据广州医学专家提议,在怀孕3~4个月时进行致畸五项,也叫作“优生五项(TORCH)”检查(是指五项病原体感染:①T即弓形虫感染;②O即病原微生物感染(比如乙型肝炎病毒、HIV病毒、梅毒螺旋体等);③R即风疹病毒感染;④C即巨细胞病毒感染;⑤H即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在怀孕6个月时进行B超检查,俗称“九项排畸”(九项是指:①小脑;②上唇;③胃泡;④心脏四腔;⑤双肾;⑥膀胱;⑦胫、腓、尺、桡骨;⑧脊柱;⑨腹壁)。就等于为早期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把守了第一和第二道关口。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妊娠3个月内的胎儿心脏进行探测也已经成为成熟的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和新生儿早期的干预手段有了重要进展,对胎儿期严重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狭窄,心脏病专家可通过超声引导下的胎儿心导管予以解除。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有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围生期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发达国家先天性心脏病活产婴儿的发病率已经降到了4‰(即1000个活婴儿中有4个患先天性心脏病)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