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结构性心脏病适于微创介入治疗(1)?

10.哪些结构性心脏病适于微创介入治疗(1)?

结构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众多医学专家、学者为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介入治疗领域许多新的手段与方法的不断涌现,目前认为,结构性心脏病中主要有四类疾病适于微创介入治疗。

本题介绍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病微创介入治疗。

(1)先天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结构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随着介入材料的发展和各种不同介入器械的不断更新,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微创介入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治疗的数量迅速增加,使治愈率显著提高。

1996年Kurt Amplatz设计的Amplatzer系列封堵器问世后,因其设计简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安全性良好,成为各种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治疗的主要工具。既往许多需要开胸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等,目前均可通过微创介入治疗手段获得根治。

(2)心脏瓣膜病微创介入治疗:

①心脏瓣膜狭窄微创介入治疗(经导管瓣膜球囊扩张术,也称经皮瓣膜球囊成形术):1982年,Kan采用经导管高压球囊扩张肺动脉瓣狭窄获得成功。此后,这一方法在临床中广泛开展,已成为成人和儿童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治疗方法的标准,它为其他瓣膜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奠定了技术基础;1984年,Kanji Inoue首创的单球囊法经导管扩张二尖瓣狭窄获得成功,成为二尖瓣狭窄微创介入治疗最为成功和简便的方法,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参阅本书“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是怎么回事?”一题)

②带瓣膜支架经导管植入术:

a.经皮介入肺动脉瓣支架植入术(英文缩写名:TPVI):自2000年Bonhoeffer报道了全球首例经导管肺动脉带瓣支架植入术以来,这一技术已逐步应用于肺动脉瓣反流的患者,给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氏四联症矫正术后合并肺动脉瓣反流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机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b.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英文名: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英文缩写名:TAVI):也称为“经皮主动脉瓣支架植入术”。2002年,法国的Alain Cribier医生全球首次将带瓣膜支架经导管植入一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并获得成功,这一技术开创了瓣膜病微创介入治疗的新时代。目前国内少数医院已经开展该技术。2016年3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完成了江西省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TA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