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结构性心脏病适于微创介入治疗(2)?

11.哪些结构性心脏病适于微创介入治疗(2)?

目前认为,结构性心脏病中主要有四类疾病适于微创介入治疗。本题介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和心肌梗死后并发症微创介入治疗。

(1)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微创介入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英文缩写名:HOCM)病变,以心室间隔非对称型肥厚造成动态型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英文缩写名:LOVT)得名,可致心室顺应性减弱,心排血受阻,发生猝死或致心力衰竭。

经皮室间隔消融术(英文缩写名:PTSMA)是由英国Sigwart医生于1995年首次应用于临床,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一种新兴技术。其通过引起有限的治疗性的心肌梗死而减少室间隔肌肉的体积,持续扩张左心室流出道,从而降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程度。近年来,该技术在国内外得到较好的开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参阅本书“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如何微创介入治疗?”一题)

我国的李占全教授对247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进行经皮室间隔消融术介入治疗,随访38±3.5月后,发现241例患者中77%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满意。

(2)心肌梗死后并发症微创介入治疗:

①心肌梗死后并发室间隔穿孔(英文缩写名:VSR):是心肌梗死后的一种致命性并发症,其发生率占心肌梗死患者的0.2%,预后极差,患者发生室间隔穿孔后立即出现重度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半年内病死率高达90%以上。

既往,心肌梗死后并发室间隔穿孔3周内手术患者的死亡率高达50%,即使患者在药物维持下度过3周的危险期,手术死亡率仍达20%,而且术后5年存活率仅为67%。近年来,微创介入封堵治疗为心肌梗死后并发室间隔穿孔提供了微创、有效的新方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②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微创介入治疗:目前,经皮心室重建术(又称“降落伞植入术”)已经成为室壁瘤患者的又一选择,尽管目前无大样本数据进行评价,但有理由相信,微创介入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参阅本书“何谓心肌梗死后并发室壁瘤?”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