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应激性心肌病?
应激性心肌病(英文名:Stress cardiomyopathy),医学上又称为“心尖球囊形综合征”、“心碎综合征”等,由日本学者Ishihara和Sato等于1990年首次报道,因为在心脏收缩末期,左心室造影图表现为“奇特的圆形底部和狭窄的颈部”,故又被命名为“Tako-Tsubo”心肌病(日语称为“章鱼壶心肌病”)(见图17、图18)。2006年美国心脏协会将应激性心肌病列入获得性心肌病中。(1)应激性心肌病的特点:
①患者突然发生类似心绞痛样的胸痛;
②心电图表现有典型的ST段抬高、多导联T波倒置和异常的QS波;
③超声心电图或左室造影见前壁下部和心尖部非连续的室壁运动异常;
④心肌酶轻度升高;
⑤冠状动脉造影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
⑥以女性居多(多数病例为绝经后女性)。
(2)应激性心肌病患者通常于发病前有心理应激或生理应激。
①心理应激:如精神上受到重大打击或压力(如家人去世、地震、遇车祸、激烈争辩、生意失败等)。
②生理应激:如过度工作、出庭作证等高度紧张时带来的强烈刺激。此病的发病机制考虑是精神或情感打击,导致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及脑钠肽剧烈升高,从而造成心肌顿抑现象。
(3)应激性心肌病总体预后良好,病情多在数周或数月内完全恢复。患者在接受治疗,并经过卧床休息后,随着患者精神创伤的愈合,通常在2~4周后,其心脏功能可恢复到正常状态,无后遗症,很少复发。但也有住院患者死亡率为1%的报道。
必须提醒的是:①应激性心肌病临床表现与急性心肌梗死非常相似,但冠脉造影无明显冠脉狭窄,左心室造影为心尖部球囊样改变。该病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死亡及复发率低,多于发病后数周或数月内完全恢复。因此,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警觉,与急性心肌梗死仔细鉴别,以免误诊误治。②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良刺激和紧张情绪,要善于控制和调节,并及时消解和克服,最大限度地减轻不良情绪的刺激和伤害,从而预防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生。
图17 左心室造影示心尖球囊样改变,颈部细窄
图18 日本捕捞章鱼的瓶子,酷似左心室造影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