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有哪些?

24.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有哪些?

(1)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见图9)适应证:

①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

a.年龄通常≥3岁;

b.体重≥10公斤;

c.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单纯型室间隔缺损(VSD),直径>3毫米,<14毫米;

d.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毫米,无主动脉右冠瓣脱入缺损及主动脉瓣反流;

e.超声在大血管短轴五腔心切面9~12点位置。

f.肌部室间隔缺损(VSD),通常≥3毫米。

②心肌梗死或外伤后室间隔缺损(VSD)。

(2)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相对适应证:

①直径<3毫米,无明显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小室间隔缺损(VSD)。临床上有因存在小室间隔缺损(VSD)而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报道,因此,封堵治疗的目的是避免或减少患者因小室间隔缺损(VSD)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②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缺损靠近主动脉瓣,成人患者常常合并主动脉瓣脱垂,超声心动图和左心室造影多低估室间隔缺损(VSD)的大小。尽管此型室间隔缺损(VSD)靠近主动脉瓣,根据目前介入治疗的经验,如缺损距离肺动脉瓣2毫米以上,直径小于5毫米,大多数患者可成功封堵,但其长期疗效尚需随访观察。

③感染性心内膜炎治愈后3个月,心腔内无赘生物。

④室间隔缺损(VSD)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毫米,无主动脉瓣右冠瓣脱垂,不合并主动脉瓣反流,或合并轻度主动脉瓣反流。

⑤室间隔缺损(VSD)合并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或Ⅱ度Ⅰ型方式传导阻滞。

⑥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且动脉导管未闭有介入治疗指证。

⑦伴有膨出瘤的多孔型室间隔缺损(VSD),缺损上缘距离主动脉瓣2毫米以上,出口相对集中,封堵器左室面可完全覆盖全部入口。

⑧外科术后残余瘘。

(3)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禁忌证:

①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内有赘生物,或存在其他感染性疾病;

②封堵器安置处有血栓存在;

③巨大室间隔缺损(VSD),缺损解剖位置不良,封堵器放置后可能影响主动脉瓣或房室瓣功能;

④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双向分流,甚至右向左分流;

⑤合并出血性疾病和血小板减少;

⑥合并明显的肝肾功能异常;

⑦心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操作。

(参阅本书附录1)

图9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