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心脏病与遗传相关吗?

12.结构性心脏病与遗传相关吗?

医学研究发现,结构性心脏病中有很大一部分疾病,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和家族性心肌病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参阅本书附录5)

(1)先天性心脏病与遗传的关系:主要遗传因素包括以下几种。

①染色体异常:此类疾病因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引起,一般表现为各类综合征。最常见的21-三体综合征,主要引起房室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此外还有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等。这些三体综合征的患者大多数都有不同形式的先天性心脏病。

②单基因病:此类疾病由单个基因变异引起,迄今已在人类中鉴别室间隔缺损(VSD)相关的基因55种。

③多基因病:由多个基因或基因家族参与致病,如T-box转录因子家族,其中与心脏发育有关的基因主要是TBX1、TBX2、TBX3、TBX5、TBX18、TBX20,参与心脏发育的各个过程。Holt-Oram综合征的表型为上肢畸形合并心血管畸形,以房间隔缺损(ASD)58%和室间隔缺损(VSD)28%为最常见。

(2)家族性心肌病和遗传的关系:近年来,心肌病在遗传病因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发现了许多相关致病基因。

①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心肌肥厚、心肌纤维肥大、排列紊乱为主要特征。肥厚型心肌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500,平均发病年龄40岁左右,其中80%患者具有家族史。肥厚型心肌病本质是心肌收缩蛋白疾病,目前已知的致病基因多达20余种,约1000个突变位点。不同基因突变所致的肥厚型心肌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不同。如大部分MYH7突变患者首次发病年龄小于40岁,且预后差;而MYBPC3突变患者首次发病年龄在40~50岁之间,且无严重临床症状;TNNT2基因突变患者心肌肥厚程度最轻,但猝死率却最高。

②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的致病因素相对复杂多样,约40%为遗传因素引起。扩张型心肌病以心腔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20%~35%的患者经过左室形态和功能影像学检测后确定为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即同一家系中有两名或以上人员患病。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90%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则为X连锁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或线粒体遗传。

③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表现为右室扩大、心律失常和猝死,其中50%~70%的病例为家族性,主要呈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中Naxos综合征和Carvajal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目前已发现13个致病基因,而桥粒蛋白编码基因突变是其重要致病机制之一。在家族性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确诊的情况下,最常见的致病基因PKP2的突变检出率可高达70%。

④限制性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是以心室心内膜纤维化、心室舒张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病,临床相对少见。其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也可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限制性心肌病的发病主要与编码结蛋白的基因DES突变相关,有的患者中也发现了编码肌小节基因TNNI3、TNNT2和MYH7突变。

⑤心肌致密化不全(左心室致密化不全):心肌致密化不全是一种与遗传相关的心肌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心功能不全、血栓栓塞和心律失常。心肌致密化不全发病呈散发性和家族性两大类,其中家族发病者占20%左右。现已发现其遗传方式可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连锁遗传、线粒体遗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