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类型心包炎有哪些?
临床医学研究查明,特殊类型心包炎包括以下多种:
(1)病毒性心包炎(英文名:viruspericarditis):为欧洲最常见的心包炎病因,可为病毒直接侵犯或免疫反应的结果。病毒性心包炎常伴有心肌炎,称为心肌心包炎。推测临床上许多特发性心包炎就是病毒性心包炎,因此,急性病毒性心包炎有时也被称为“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或“病毒性心包炎”。
急性病毒性心包炎近年有渐增的趋势。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病毒直接侵入感染或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本病自然病程一般为2~6周,多数患者可自愈。治疗以解除心包压塞和对症治疗为主。应积极预防病毒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
除常见的柯萨奇B族病毒和埃可病毒(英文名:ECHO virus)易引起急性病毒性心包炎外,其他引起心包炎的病毒还有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乙肝病毒等。
(2)细菌性心包炎(英文名:bacterial pericarditis):常为急性、暴发性疾病,前驱症状平均仅3天,通常都有高热、寒战、全身中毒症状及呼吸困难,多数患者没有典型的胸痛。几乎所有的患者有心动过速,近50%患者有心包摩擦音。
细菌性心包炎在以往较为常见,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自从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以来,本病已明显减少。主要致病菌由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转为葡萄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多由邻近的胸内感染直接蔓延,其次为血行播散、外伤带入。细菌性心包炎初期为纤维蛋白性,继为浆液纤维蛋白性或浆液血性,然后转为脓性。
(3)结核性心包炎(英文名:tuberculouspericarditis):早期为纤维素性和血性心包炎,继以心包积液,随后心包肥厚,可转为亚急性期或慢性期,部分发展为心包缩窄。
结核性心包炎的早期治疗对于预后关系重大,一旦诊断明确,采取抗结核治疗或外科治疗。我国结核性心包炎在心包疾病中占有重要位置,占心包疾病的21.3%~35.8%。积极控制结核的流行能显著减少结核性心包炎的发病率。
结核性心包炎通常由气管、支气管周围及纵隔淋巴结核直接蔓延而来,或者由原发肺结核或胸膜结核感染血源性播散,少见的心包受累是远隔的泌尿系统结核、骨结核血行播散而致。
(4)特殊类型心包炎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包炎、硬皮病性心包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并发心包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心包炎、白塞病性心包炎、尿毒症性心包炎、肿瘤性心包炎(原发性、继发性)、放射性心包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