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如何微创介入治疗?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外科手术切治疗和微创介入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全称为经皮冠状动脉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英文缩写名:PTSMA),是一种微创介入手术,虽然起步晚于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但因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单,很快得到广泛发展。
研究显示,经皮冠状动脉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已成为替代外科间隔心肌切除术的方法之一,对于高龄、并发症多、有明显外科手术风险或不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该微创介入手术是很好的治疗措施。该微创介入手术通常采用四肢动脉(如桡动脉、股动脉或肱动脉)和静脉穿刺途径,置入数根导管至心脏,进行系列的诊断和治疗操作。
经皮冠状动脉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具体步骤如下:
(1)跨主动脉瓣压差测定:先穿刺右侧桡动脉,将猪尾导管送至左心室,进行多体位左室造影,评价心肌肥厚,同时穿刺左桡动脉或右股动脉送导管至主动脉根部,同时测压计算跨主动脉瓣压差,评价左室肥厚是否存在流出道梗阻,压差>50mmHg说明存在明显流出道梗阻,压差<30mmHg,通常为非梗阻性。
(2)冠脉造影检查:对于已确诊的患者,先送导管至冠状动脉,再通过注射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找出供应肥厚室间隔心肌的冠状动脉分支血管(即靶血管),多数情况下为第一间隔支或第二间隔支。
(3)再送入一根非常纤细且头端很柔软的钢丝到靶血管远端,沿钢丝送入一根特殊的OTW球囊至靶血管,将球囊用稀释的造影剂充盈起来阻塞靶血管的开口。
(4)该球囊中心有一与外界相通的小孔,通过该孔可向靶血管内注入无水酒精,使肥厚的部分室间隔心肌坏死萎缩,从而减轻梗阻,起到缓解症状、改善预后的目的。
(5)为了防止该介入手术过程中可能导致的Ⅲ度房室传到阻滞,常规需穿刺右股静脉置入一个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心室保护。
经皮冠状动脉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的成功率高达90%以上,并发症主要为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约为2%。术后2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动,1~2周后出院。出院后可以从事一般的体力活动,但药物治疗仍是根本,且应避免剧烈体育运动和干重体力活,6个月后患者的运动耐力可以得到较大提高。(参阅本书附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