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药物性心肌病?
药物性心肌病(英文名:drug-induced cardiomyopathy)指接受某些药物治疗的患者,由于药物对心肌的直接或间接毒性作用导致心肌损害,产生类似于扩张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表现。
广义上讲,凡由于药物直接或间接的心肌毒性所导致的心脏病变,无论是因药物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而引起的心肌除极和复极的异常或各种心律失常,或心肌的收缩性因药物的毒性作用而受到抑制进而诱发或加重的心力衰竭,或因对某种药物过敏而导致心肌炎,均可称为药物性心肌病。大多数药物性心肌病的重症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特征,最终可导致致命性心力衰竭。当前,使用阿霉素等抗肿瘤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和其他药物等,而发生药物性心肌病者日益增加。
(1)药物性心肌病致病机制:药物引起心肌病的致病环节众多,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直接毒性:药物对心肌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导致心肌细胞的炎症、变性、坏死及间质水肿。代谢异常,一些药物可抑制心肌细胞的氧化磷酸化,导致线粒体损害。
②抑制心肌的收缩性:导致心肌收缩性减低和心室应激性增高,主要见于抗抑郁药,尤其是三环类抗抑郁药。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特别是β受体阻滞药和钙离子拮抗药等对心肌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③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心肌的电生理受药物作用而干扰,可表现为心肌除极和复极的改变,或心肌应激性增高。
④药物相互作用:在考虑药物对心脏的毒性作用时,多种药物并用而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应予足够的重视。
(2)药物性心肌病临床表现:胸闷、心悸、心律失常、室内传导阻滞、心电图ST-T改变、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类似扩张型心肌病或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症状和体征。
本病诊断时应注意有无使用药物,且用药前无心脏病征象,用药后出现心脏病征象,当其他原因不能解释时即可诊断。
(3)药物性心肌病的治疗:
①关键是停止使用心脏毒性药物;
②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包括抗心力衰竭治疗,使用维生素C、辅酶Q10、生脉散、黄芪注射液等营养心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