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弗兰西斯·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是英国经验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是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近代归纳法的开创人,是将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行者。

在认识来源问题上,培根认为对自然事物的感觉经验可以得到科学知识,认识过程的起点是感觉表象。弗朗西斯·培根认为人类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征服自然,从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在他看来,人类要想征服自然,唯一的力量或者力量的源泉就是科学知识。所以他才有这样的一句话,他说:“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相结合为一”,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关于知识的起源,培根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我们对经验世界个体的掌握、归纳的方式,是具有严格的规则的,是一种科学的东西。

在方法论问题上,培根反对演绎推理和演绎的数学方法,倡导实验与归纳的方法。归纳法必须遵循以实验和观察的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排斥等步骤,得出正确结论的基本原则。

由此可见,培根是既重经验又重理性的。培根这些深刻的思想无疑为后来的经验主义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但是不足的是,他并没有意识到经验主义内在的根本性矛盾,即物质世界的客观性与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两者之间深刻的矛盾,导致了后来的哲学家们的困惑。

(二)约翰·洛克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英国经验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启蒙运动与自由主义的思想先驱。他所著的《人类理智论》(1960)一书含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对于我们拥有的知识的来源是什么这个问题,洛克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的根源是经验。”也就是说,洛克认为认识和推理的材料来自于经验。

洛克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如白纸或白板一样,对于外界的一切事物是无印象的,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在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所有的知识都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最终来源于经验,天赋的观念或天赋的原则是不存在的。

知识观念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感觉,另一个是反省。感觉,即外部经验,是外物的作用而引起的,如关于颜色、声音、大小、形状和运动等观念;反省,即内部经验,是心灵对内部心理活动的体验,如思维、怀疑和推理等等。知识观念的来源归根结底离不开感觉经验。

(三)乔治·贝克莱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是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代表之一。

非物质主义是贝克莱早年提出的思想,虽然他的某些观点后来有所改变,但是这一学说的基本点,即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始终贯穿在他各个时期的哲学著作中,因此,贝克莱的哲学可以概括地称做“非物质主义哲学。”

贝克莱的非物质主义原理主要围绕三个题目展开,即:(1)观念的存在及其性质;(2)心灵的存在及其性质;(3)针对各种可能的批判观点所做的辩护和说明。贝克莱指出,人类知识的对象是观念,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关于观念的。观念分为三种:一种是“实际印在感官上的观念”(“感觉观念”);一种是“由于注意心灵的情感和活动而知觉到的观念”(与洛克的“反省观念”相近);一种是“借助记忆和想象”(“想象观念”)。

贝克莱把观念的存在分为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观念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如果你没有感知到某种观念,那么你就不能说这种观念是存在的。贝克莱的非物质论的主要原理就是“存在即被感知”。第二,观念是被心灵感知而存在的,它只能存在于心灵之内。

贝克莱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肯定主体精神的能动作用的哲学家,这是极为肯定的。但是他否定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这一观点是违背常理的。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所得出的逻辑结论是对客观实在性的否定。贝克莱的哲学思想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贝克莱抓住洛克哲学的矛盾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带领着经验论从唯物主义走向唯心主义。

(四)休谟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苏格兰不可知论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与洛克一样,休谟首先关心的是人类知识的起源问题。休谟同意洛克关于观念来自于经验的基本原则,但是他不同意洛克用“观念”一词称呼我们心中的一切知觉。他认为,我们的知觉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性质也不同,如果用“观念”一词不加区分地统称不同的知觉,不但使该词的意义变得模糊,而且不能真正说明知识的来源。

休谟认为知觉的对象分为印象和观念。印象是人们初次出现的一些感觉、情绪和情感;观念是人的记忆和想象的重现。印象和观念的最小单位分别是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在两类知觉中,简单印象是原始的,简单观念是派生的。这个论断缘自于三个观察证据:(1)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是一一对应和类似的;(2)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总是相互伴随着出现的;(3)简单印象总是在简单观念之前出现。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命题:“我们初次出现的全部简单观念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呼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现。”

休谟将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和逻辑命题的知识,另一种是经验命题的知识。根据这两种知识的确定性和必然性,休谟将这两种知识区分开来,休谟认为数学和逻辑命题的知识是基于直觉的确定性和论证的确定性,所以它是确定的、必然的;经验命题的知识是依赖经验的,所以它是不确定的、或然的。康德全面阐述的关于知识的性质有三对概念,即必然的和或然的、分析的和综合的、先天的和后天的,休谟在对知识的划分中就是运用了康德的思想。

数学和逻辑的知识是必然的、先天的,因为它们是分析的,它们的真假是由自身的概念来确定的,不需要其他经验的证明;经验命题的知识却是或然的、后天的,因为它们要依靠其他的事实经验去验证自己,但其他经验也是需要经验论证的。

(五)杜威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经验主义教育思想在教育上有着巨大影响,在20世纪上半叶,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实际上是近代课程向现代课程转变的一个里程碑。

杜威指出,经验是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相互作用。经验不是独立的精神实体,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而是主体和客体以及环境之间的交互相通、相互作用、相互吸收。在杜威的视野里,课堂是一个参与并成长着的社会生活的场所,主体的经验和客体的内容在这一场所中共时性地、同步地获得了丰富的发展。

杜威的经验概念包括两套意义,一是经验的对象,一是经验的过程。经验的对象是经验的重要部分,经验的对象就是主体周围的生活环境。经验的过程是主体作用于事物、而事物也在作用于主体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使经验获得理性、逻辑的意义的抽象的思维活动;也包含着使经验获得主动性和积极探究意义的经验活动;还包含使经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意义的非理性的因素。

杜威在《教育百科全书》中对“知识”这样写道:“知识是一个涉及范围最广泛的术语——它包括各种操作和学科,然而,这些操作和学科至少包括两个因素,即与智力(或反思)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以及与确定性、可靠性、确信性、固定性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知识这个术语既有主动的意义,又有被动的意义。知识既指操作或行为,即认识的过程,又指结果,即认识的内容。”杜威认为知识是认识过程与认识结果的统一,他还将知识分为四种类型:

(1)理智地获得技能这一意义上的知识(怎样做的知识);

(2)了解这一意义上的知识(关于了解的知识);

(3)从别人那里获得的知识(以语言为媒介而获得的信息或学识);

(4)理性的知识或科学(源于理性基础、源于逻辑顺序和体系的知识)。

经验主义者认为儿童是教育的起点、中心和目的,一切教学科目和活动只是处于从属地位。正如杜威所说:“拥有一切知识而迷失自我,在教育上就像在宗教里一样是可怕的命运。”教学不断地改造着儿童的经验,使儿童的经验进展到有组织的体系里。因此,依据儿童自己的活动制定出了经验主义课程,而不是依据逻辑组织的关于客观世界的教材而制定课程。杜威认为儿童有四种本能:(1)语言和社会的本能和活动;(2)制作或建造的本能和活动;(3)研究和探索的本能和活动;(4)艺术的本能和活动。依据这些本能,学校课程引入了各种作业活动,如园艺、木工、金工、烹饪、缝纫、编织、营业等,并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在活动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