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案例
小周是一名高三学生,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有问题也经常直接跟老师交流,但是成绩不是很理想,一直在班里处于中下水平。小周文科类的科目成绩一般,但理科类的科目成绩一直很不理想,尤其是数学,最让他头疼。小周对理科类知识理解得比较慢,其他同学听老师讲解一遍就能掌握的题目,他总是感觉似懂非懂,不能完全掌握,由于比较内向,也很少与同学沟通和交流,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错误很多。而且小周习惯于用以前自己掌握的旧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愿意用老师介绍的更为简便和快速的方法,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比较差。因为他担心自己还没完全掌握新方法,容易出错。在他的认知里,对待数学题目,只要记住了公式和解题套路就行,而忽视了公式的意义及适用条件,所以解题的速度慢,正确率低。随着高考的临近,小周感觉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感觉自己的思维变得越来越迟缓,就算是以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在解题时也会无端卡壳,同时他感觉自己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容易出现意念飘忽,注意力无法集中到现在要做的事情上,而是转向一些毫不相干的东西上。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小周开始失眠,同时也出现头晕、恶心、记忆力下降的症状……
思维科学在我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研究历史,是由我国钱学森教授首次倡导研究的。关于思维障碍的界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思维障碍表现在思考问题时思想方法上遇到困难;二是思维障碍是阻碍正确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障碍。从学习心理的方面来考虑,思维障碍的定义应更偏向后者,即思维障碍是在问题解决中,由于学生不具备顺利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从而引发的思维不连贯或错位的问题。思维障碍可以归因于无法找到思想方法、当事人的心理障碍和思想方面的不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障碍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思维障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先入为主的思维障碍;二是负迁移形成的思维障碍;三是思维片面性形成的思维障碍;四是不善于运用数学工具形成的思维障碍。学生的思维障碍往往具有情境性,即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出现,是暂时的、间断的。对于学生来说,思维障碍会对学业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影响到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必须对此加以重视。
案例中的主人公小周就是一位具有一定思维障碍的高中学生。他很努力,但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思维过程出了一些问题。第一,小周的抽象逻辑思维中概念、判断这一块有缺陷。第二,小周的上升性思维和求解性思维不够完善。第三,小周的创造性思维几乎没有体现,拘泥于数学公式,在解题过程中难以运用新的方法。于是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他的思维变得更加迟缓、混乱,注意力难以集中,造成思维障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