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策建议

三、对策建议

1.构建知识框架

学生应根据课标要求,理清知识脉络,抓住知识点的真实本质,架构知识网络。在框架的基础之上进行学习,不断充实框架内容,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需要学会构建思维导图和概括归纳。概括是总结、归纳的意思,它是将事物的共同特点进行合并归结,加以简明的叙述,扼要重述。概括与归纳是学习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组织策略,学习中可以采用归类来简化纷繁复杂的记忆材料。归类中最常见的就是纲要法,而常用的纲要法可分为数字纲要法和图解纲要法。数字纲要法用数字表示材料的层次,体现其逻辑关系。图解纲要法是用图画或连线、箭头等方式的组合来表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

2.建立联结,排除干扰

复习的时候,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例如在早上起床后或学习开始之前学习重要内容,克服前摄抑制的影响;相反,在晚上睡觉前或学习结束前学习重要内容,克服后摄抑制的影响。除此之外,要尽量避免在同一个时刻学习两种内容相似的知识点。对于相似的知识点,从他们的不同点着手,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找出前后知识的共性,不仅能达到鼓励自己克服畏难情绪的目的,还能帮助自己整合新旧知识。将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与新学的材料联系起来拓展新信息的意义,即利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新信息新知识融会贯通,变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更有助于创造一个更高水平的思维和应用的信息库。

3.科学的学习方法

同样,以“记忆”为例,是在无意识记忆与有意识记忆之间来回转变。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相辅相成。研究表明,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通过复读或学习的方法,会使大脑深层部分的神经回路得到刺激,这些刺激的最终结果,使无意识记忆转变成有意记忆。我们对课上的知识点应随时进行记录,将老师讲的重点进行知识梳理。不断温习,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记忆。在学习中,主要的记忆类型有阅读型、听觉型(自己读背不上,听人家读反而能背得上)、运动型(坐着读背不上,边走边读反而背得快)、混合型,弄清自己的哪种记忆类型记忆效果最好。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尽可能开动所有记忆器官。器官参加的越多,记忆效果越好。通过眼看、耳听、口念、脑想、手写等协同对付一个共同的记忆目标。我们要了解自己的记忆类型,记忆时使用尽可能多的记忆器官,使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益最大化。就“复述”而言,研究已证实,适度的复述学习比刚能背诵的效果好,但如果超过这个限度(150%),其效果便不再增加。如学习四遍后恰能背诵,则再学习两遍效果最好,但再学习效果则适得其反,对人的身心造成危害。所以当学习的知识巩固到不再出现错误的水平时,就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停止了。

4.调节沟通,消除抵触心理

当学习中产生抵触心理时,我们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常见的自我调节方法有六种:意识调节、语言调节、注意转移、行动转移、释放法和自我控制法。通过自我意识的控制,可以调节情绪的发生和强度。自我意识不高的人可以尝试转移和释放。比如在学习遇到阻碍时,停下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把学习先放一放;也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将心里的困惑、烦躁和挫败感写下来、大声说出来或者向他人倾诉。这些都是可以增强自我调节的。当发觉自己对学习的抵触心理强烈时,我们在自我调节的同时还可以适当地与他人沟通。沟通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想要沟通的对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必要时,可以指定一个沟通计划;沟通时,我们需要有条理地将自己的问题阐述给对方,让对方明白我们要表达的意思,继而让对方更好地提出建议,帮助我们逐步消除对学习的抵触感;沟通过后,尽快将建议落实为行动。但是消除抵触心理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切不可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