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案例

一、典型案例

小花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她十分喜欢语文和英语,作为语文课代表,她写的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作为范文在全年级传阅。可是小花的理科成绩不好,尤其不喜欢学习数学,她认为数学课上学习的知识枯燥无味又没有实际用处(错误认知)。上数学课对她来说是一种折磨,她一边告诉自己任何一门课程成绩都很重要不能落后,一边却忍不住走神(明知故犯)。数学课上,老师经常提问,每每问到小花,她都因为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而被罚站很久,这让自尊心极强的她难以忍受,导致她更加恐惧厌恶上数学课。课后,她也尽量拖后写数学作业,有时甚至不写。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小花的数学成绩还勉强能过80分,到了二年级开始学习物理,她的成绩一路下滑到60多分,从未有过的无力感让她更加讨厌理科。父母见小花数学物理成绩下滑得厉害,就在校外为她报名数学辅导班,可她完全提不起兴趣,常常在课桌抽屉里偷偷看小说,几次被老师发现,告诉了父母(学习态度问题)。盛怒之下妈妈没收了小花的所有小说。小花不明白自己喜欢语文有什么错,她觉得作文写得好的女生很有气质,而数学尽管在总成绩中占了很大比重,却无聊乏味,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用不到那么复杂的公式(缺乏学习动机),而数学应用题中的情景根本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她甚至认为题目都偏离生活,夸张可笑。

学习兴趣是个体探究新知识或接触新内容时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性特征。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力量,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催化剂。学生一旦拥有学习兴趣,便可以激起求知欲,增强学习激情,从而为后续学习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从类型上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分为四种类型:直接兴趣、间接兴趣、个体兴趣与情境兴趣。直接兴趣是由所学的学习材料或学习活动本身引起。间接兴趣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所引起。个体兴趣是指个体对特定主题或领域产生的一种相对持久的个人偏好,具有稳定性。而情境兴趣是指个体对特定的学习内容因其具有吸引力而产生的一种个人倾向,具有偶然性。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则会降低甚至阻碍学生当下或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因此,有关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值得广大教师或家长们关注。一般来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表现主要有逃避学习、缺乏学习积极性、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参与度不够和学习思维活跃度偏低等等。

案例中的小花对文科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科,这种学科兴趣上的不同是造成小花文理科成绩差异显著的重要原因。例如,小花对文科的兴趣给予她更多的动力去学习文科,使得小花的文科成绩不错,这可从她写的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作为范文在全年级传阅便知。然而,小花对理科则表现出了极大的反感,具体体现在:小花认为数学课上学习的知识枯燥无味不感兴趣,逃避学习数学;尽量拖延数学作业,甚至不写;上数学辅导班时,常在课桌抽屉里偷偷看小说。这些对数学不感兴趣的行为造成小花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