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案例

一、典型案例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进入高三后,突然感觉到心中对未来有些许的迷茫,心里感觉也被疲惫充斥着,学习没有了向前向上的动力,生活没有了拼搏努力的目标,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越学习越没有热情,甚至开始讨厌学习,我想过为自己定一个目标,但我不知道具体怎么做(不会设置学习目标)。想到自己这个状态将来怎么考上好的大学,每次想到这个就更加不想学习(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怎么也学不好,觉得自己高考肯定要泡汤了,有时当脑海中想到辍学的妹妹和年迈的父母亲,我也埋怨自己的不争气和不努力,当对我充满希望的家人都等着我考上好的大学,将来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可我的确找不到奋斗的目标与学习的动力,我压力很大,很想考个好好的成绩,不要辜负家人的期望,可是就是提不起劲去学习(学习效能感低),每次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我就很压抑焦虑,我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状态?

自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Locke于1968年提出目标设置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以来,关于它的研究已有很多。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去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曹蓉,刘鹏,2011)。当前,目标设置已成为影响学生成就动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Kaplan& Maehr,2007)。在目标类型的研究中,早期研究者(Nicholls,1984)将其分为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后来,Elliot等人(Elliot & Mc Gregor,2001)提出趋近目标与回避目标也是一种基本的目标类型。近年来,随着目标设置理论的深入发展,国外有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开始对已有目标类型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即将目标类型分为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表现——接近目标,以及表现——回避目标四种。其中掌握——接近目标是一种通过培养个体知觉的敏锐性、情感的丰富性、行为的自主性、以及强调学习和个人成长密切相连,从而将提高自己的能力作为学习追求的一种目标取向。掌握——回避目标是一种个体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极力逃避任何显得自身低能的一种目标取向。表现——接近目标是指个体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努力证实自己的能力并希望获得他人对自己能力积极评价的一种目标取向。表现——回避目标是个体极力回避与他人相比较而显得自己低能或他人对自己能力作出消极评价的一种目标取向。

该案例中的这位学生,进入高三后成绩直线下降,突然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即使家庭环境比较艰苦,也没有动力和热情学习,每天都是盲目地生活。他很想解决自己的问题,可是不知如何去解决,不知道如何确立自己的目标,他觉得非常的迷茫与无助。案例中的同学在学习目标设置上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他缺乏目标意识,虽然他也想过设置一些学习目标,但仅仅是纸上谈兵,说明他对目标认识不到位,没有将学习目标定为重要的事情看待;然后,他不会设置目标,案例中提到,他不知如何去做,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其次,他的自信心不足,即自我效能感低,不敢去尝试,害怕失败,对于学习存在轻微的恐惧心理;最后,因多次的考试失利让他产生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渐渐就对高考失去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