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因分析
许多学生如案例中的小明一样,对元认知没有太多认识,从而造成一系列的学习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元认知知识储备不足
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匮乏,势必影响元认知能力的发挥。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元认知知识包括三个方面:有关于认知主体的知识,即主体关于自己和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的所有知识;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即主体关于认知活动的任务要求等方面的知识;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即主体对于完成某项认知需要的认知方法的各方面的知识(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2003)。宏观上看,人所接触的知识可分为两类:内储知识和外储知识。完全有必要完整并且准确地牢牢记在头脑里面,以备随时随地地运用这些知识,这是内储知识;完全没有必要完整并且不需要准确地牢牢记在头脑里,只记住所看内容的梗概以及出处,运用时可以顺利地查找到的知识,这是外储知识。当知识储备不足时,对元认知的发展有消极影响。案例中的小明每次考试都倒数,正是因为他对英语单词的储备不足,即元认知知识不够。使他在阅读理解中即使联系上下文猜测单词词义也不能理解文章大意,错误率高、得分率低。
2.元认知策略不当
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陈琦,刘儒德,2007)。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前制定计划,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计其有效性,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监控策略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或者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朱文彬,赵淑文,2007)。依据信息的加工过程的理论来看,认知策略应对整个信息的加工过程起到调控影响(张大均,2011),所以使用认知策略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信息的加工的效率,也可以让我们能够更有效率地去学习。相反,如果元认知策略不当,自然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阻碍作用。
3.归纳推理能力缺乏
归纳是人类认识最早、运用最为广泛的思维方法之一。它所涉及的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是事物和概念之间的外部关系。所谓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可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前提包含该类对象的全体,从而对该类对象作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不完全归纳法又称简单枚举归纳法,是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某类事物中固有的某种属性,并且不断重复而没遇到相反的事例,从而判断出所有该类对象都有这一属性的推理方法。归纳也是元认知监控的一种表现(邢强,宋立娜,2009),它和元认知监控中的选择认知策略方面有关系。选择认知策略要求大家理解文章大意,具有概括能力,才能更好地选择采用哪种策略。归纳思维能扩展人们的认知范围,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储备新的知识,这为元认知中知识储备提供了基础,也能更好地发展元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元认知监控中的控制认知操作有关,它能反映一部分元认知的能力的拓展。推理所采用的思维方法(逻辑)主要有演绎法和归纳法。推理是指一般到个体,从前提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因此,如果学生的推理能力薄弱,就不能有效地进行操作活动。
4.教学设计不当
依据元认知中的“最近发展区”来合理地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并且确定所掌握的元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正是由前苏联的心理学专家维果茨基首先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在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中间一段区域,同样也是当前所学习的最有可能发展起来的区域。一是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引入适合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学过程不能够脱离现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并且教学的目标要求太高或者太低都会妨碍到学生积极地去学习,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贾绪计,余嘉元,2007)。二是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应该适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逻辑推理的能力,不要一味注重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