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案例

一、典型案例

小峯,男,中学生,父亲是锁店老板,母亲为汽车司机。小峯在小学时就明显表现出多动行为,在课堂上总是做出太多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即使在比较严肃的课程中也是小动作不断,总是左顾右盼,与其他同学窃窃私语,喜欢晃腿、晃椅子,东摸摸、西看看,玩一些小玩意,严重干扰了班级的课堂教学活动。老师批评或暗示后短时间内有一定效果,然而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依旧如此。小峯的顶撞行为有一定的选择性,在面对和善温柔的老师时,他较少表现出顶撞老师的行为。但是他不喜欢严厉的老师,老师管得越紧,顶撞次数就越多,反抗就越激烈。相应地,他也不喜欢此类老师任教的科目,在课堂上往往会大吵大闹。小峯自上学以来,一直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坏孩子”。家里表现为:恣意妄为、冲动,凡是遇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父母不能实现他的要求时,便暴躁如雷,大声尖叫,情绪极其不稳定,自控能力差,无法管束自己的行为。作业不能认真完成,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完成作业时总是东张西望,很容易被其他新鲜事物所吸引,注意力无法集中。根据老师和家长的反映,小峯脑子很灵活,学习认真起来的接受度比其他学生要好。但因为好动容易分心,各科成绩经常不及格,在班里成绩一直排在最后。家庭教育方式:小峯的父亲非常粗暴,又盼望着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所以一旦孩子不如他的意,被老师告知惹事、不好好学习的时候,小峯爸爸总是缺乏耐心,动辄打骂,很少关心小峯行为的动机和原因。母亲与父亲不同,比较宠爱小峯,孩子想买什么都尽可能的满足。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不在乎买多少东西,只要孩子开心。有时孩子不高兴发怒的时候,摔坏了东西,母亲也只是叹气,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慢慢会懂事。

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是目前最常见的精神行为障碍之一。患者主动注意减退,被动注意增强,主要表现在无关行为很多、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道德障碍、较难适应社会和行为易冲动等。这类对象还常常伴有各种有害无益的行为表现,如打架斗殴、违反纪律、仗势欺人和情绪易激惹等。部分患儿成年后这些状况仍然有增无减,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多动症目前还未有明确的生理机制。

多动行为有别于多动症。表现多动行为的孩子其心理特征为争强好胜、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坐不住、善于模仿和想象力丰富,好动行为更为突出。好动也是孩子发现、探索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表现,他们对周围事物保持高度的好奇心,想要自己去探索,只要看到新鲜事物总是想自己去看一看、摸一摸,同时也会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尝试更多地了解新事物。

案例中的主人公小峯就属于多动行为而不是多动症。在课堂上他虽然小动作不断,难以集中精力,但依然会区分对象和场合,他的多动行为是有选择性的。父母工作无暇顾及,人文关怀极少,以及父母教育方式的偏差导致了小峯出现多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