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因分析

二、原因分析

许多中学生也如案例中的小亚一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拖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自控能力不足

一方面,对于少数学生而言,拖延和他们的抑郁倾向与注意力缺陷症有关。有研究表明,大脑神经质对拖延决策有重要影响。注意力缺失紊乱、执行功能障碍、抑郁、焦虑、紧张和睡眠问题都会造成拖延。注意力缺失紊乱症(ADD)患者注意力容易分散,性格冲动,比较浮躁,难以专注于一件事情,也无法融入环境。有执行功能障碍的人做事容易拖延,常常丢三落四,做事情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因此,案例中小亚的学习拖延的生理原因不可忽视。然而,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拖延更多是学生自身缺乏自控力所致,某些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三分钟热度、行动拖延、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例如,学习拖延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尤其是电子产品。现在电子产品种类比较多,学生容易接触,电子产品中的新异刺激很容易吸引这些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沉溺其中,所以没有心思学习,其表现就是学习过程中的拖延现象。

2.自主学习缺乏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产生负面情绪的表现,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那些产生厌学心理的同学,一般都具有不爱学习、不想写作业、讨厌学习、情绪低落、闷闷不乐等特征(马利军,黎建斌,2009)。研究表明: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不能很好地处理来自学校和家庭对他们的双重压力,面对学习则表现出了拖延行为,以此作为反抗。其次,中学生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有些同学原先的学习方法很难再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无力感和挫折感,由此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再次,由于某些教师在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支配下,对学生说了些过分的话、做出了些过激的行为,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导致学生对该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产生厌恶感,最终发展成为厌学行为。最后,有些同学由于性格原因,在人际关系方面不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久而久之会出现自我封闭和被孤立的现象,便失去了上学的兴趣。就如小亚父母对小亚学习情况的不关心,爷爷奶奶的溺爱,学习成绩的退步等诸多情况让小亚对学习丧失了兴趣,越来越厌恶学习。

没有学习兴趣,便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大多在学习上对老师或多或少存在依赖性,只有老师检查课后作业,才会认真完成,有不明白的问题很少自己主动寻找解决的办法,只是一味地等老师或家长来为自己提供答案。长此以往,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丧失,主动学习的意识减弱,学习效果一直得不到提升,渐渐地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恶性循环,一方面因为成绩差导致自主学习意识丧失,另一方面因为缺乏自主学习意识而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案例中的小亚,他自习课静不下心来做作业,一遇到难题就放下,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不会主动去学习,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同时,也因为他的学习长期不见成效,因此也更不愿意主动学习了。

3.时间管理淡薄

时间管理指的是学习者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使自己能够更加有效率地完成自己的学习活动,增强自己的时间分配和管理意识。目前很多中学生时间管理意识较差,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很多事情都喜欢拖到不能再拖的时候才开始着手进行,或者是在完成任务时,效率不高,通常一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任务,他总需要两到三个小时甚至是更长时间,这些同学在学习时,总是忍不住主动分心,去做一些无关的小动作,亦或是和周围的同学聊天,即被动分心。如案例中的小亚,他缺乏时间管理意识,不会利用每天自习课的时间,总是把时间浪费在一些琐事上,当他要做作业时又拖拖拉拉导致经常完成不了作业,随着次数的增加,积累的作业就会增多,长久下来就可能养成拖延的习惯。

4.归因方式不当

学生在数年的学业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挫折,如果对挫折和失败的归因不当,将会产生较为消极的情绪体验,久而久之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感,最终以拖延的方式逃避学习。归因就是说对于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有一个过程来对它进行推论,然后得出结果(章志光、金盛华,1998)。中学生主要有两种不当的归因方式:第一,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即将失败归因于个人的能力、人格、情绪和努力程度等,此类学生会感到自责、内疚和羞愧,以及认为自己能力不足而轻易放弃;第二,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运气、他人影响和任务难度等因素,学生会将失败的责任推卸给他人,感到生气和愤怒。案例中的小亚,他觉得作业上交了之后老师也不会批改,所以一点也不着急,小亚将原因归结在老师身上,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老师的这种做法也纵容了他。